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丽江市宁蒗县、永胜县、迪庆州维西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和盐源县,人口约3.5万人。普米族自称 “平米”、“普英米”、“普日米”、“培米”等,意为“白人”。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民族识别结果.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相似文献   

2.
彭谦 《神州学人》2001,(4):30-30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也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共约29657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自称“培米”、“普英米”、“普日米”等,均意为“白人”,汉族历史文献称之为“西番”或“巴苴”,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正名为普米族。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木里和宁蒗一带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而且多用于宗教活动方面,后来逐渐不用。现在大都使用汉文。 普米族村落多分布在半山腰缓坡…  相似文献   

3.
<正>巍峨壮丽的苍山下,碧波荡漾的洱海边,生活着孕育五朵金花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色,所以自称“白”、“白子”、“白尼”、“白人”;他称较多,有“民家”、“(?) 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史上普遍使用汉  相似文献   

4.
白族     
白蔟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其它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白语,但汉语自古以来也一直为白族所用。白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故事还被改编成了戏剧上演。  相似文献   

5.
白族     
白族人口159万,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其中80%以上聚居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于昆明、元江、南华、丽江、保山等地。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地区也有白族散居。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故事,白族中流传有119个龙故事的文本,彝族中有81个文本,苗族中有32个文本,还有傣族、佤族、怒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也流传有关于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龙的节日、祭祀和礼仪,龙在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和意义,而龙文化出现于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随:着民族的迁徙,中原文化的浸染,龙文化也流传在少数民族中间。因此,多重文化因素的叠加与复合,产生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龙故事和龙文化。  相似文献   

7.
普米族、蒙古族和回族都是元代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后,其文化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迁.本文拟从政治环境、生计模式、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明清时期云南普米族、蒙古族和回族三个民族文化变迁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下关、洱源、剑川、鹤庆、云龙、宾川、祥云、漾濞等市、县,部份散居在保山、丽江、怒江、昆明、玉溪、楚雄、昭通、文山等地,计约一百零五万人;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也有少量白族居住。在云南兰坪县的拉玛人和碧江县的勒墨人或自称白尼人的都是白族的支系。  相似文献   

9.
基诺族是1979年6月由国务院正式确认为祖国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单一民族,约有 18000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四邻的勐旺、勐养、橄榄坝以及勋腊县的勋仑、象明,也有部分基诺族人散居。 “基诺”是本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过去的汉文则将其译称为“攸乐”,传说来自于北方,故又习称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为“攸乐山”。这里属于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溪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主要作物是旱稻、玉米、水稻、棉花等,攸乐山则是出产著名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  相似文献   

10.
社团在线     
东方少年小作家协会分会之六云南民族中学滴水文学社简介云南民族中学滴水文学社成立于1999年9月,由白族作家李暾教授任顾问,迄今发展社员近千名,在全校各年级各班和全省各地州均设有分社,主办有《滴水》杂志和《云南民族中学校报》。“滴水”有三层含义,一是“滴水穿石”,二是  相似文献   

11.
有奖趣味宫     
游戏猜谜 暑假里,抗抗与大大在草地上游玩。 抗抗在地上画一横,对大大说:“你能猜出我舅舅姓什么吗?” “我知道!”大大又在抗抗画的一横左右各画了一竖后反问:“你能不能猜出我舅舅姓什么?” “我当然知道!”抗抗拍着胸膛说。 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说说抗抗与大大的舅舅各姓什么? 唱儿歌猜谜语你说旧,我说新,站在树上要一斤;你说上,我说下,有个姥姥不要妈;你说头,我说尾,一个洞边没有水;你说徒,我说师,去掉两点才是字;你说去,我说来,新老同学有口才;你说粗,我说细,一半纯洁是啥谜;你说公,我说婆,抽尽洪水猜什么;你说方,我说圆,讲过之后是谜…  相似文献   

12.
姥姥赶时髦     
去年暑假,我住在姥姥家,舅舅也带着表妹从上海来了,还给姥姥带了几件礼物。在这些礼物中,姥姥一眼就相中了一件纯真丝的衬衣和一双油亮亮的黑皮鞋。舅舅见了,半开玩笑地说:“妈,您敢穿出去吗?”姥姥说:“有什么不敢的,我现在也要赶时髦。”边说边拿着新衣、新鞋转身进了里屋。  相似文献   

13.
兰坪县金顶镇金凤办事处金凤村白族农民高培德劳动致富以后,捐资支援教育。今年,他又拿出资金三十多万元为当地白族普米族同胞创办私立中学,干部群众称赞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两朵大红花     
暑假的第一天。一进家门,妈妈说:“雪儿,放假了?太巧了!你外公刚打来电话,说有大喜事,让我们去喝酒。”不过年不过节的,会有什么喜事?我很纳闷。妈妈边收拾东西边说:“你外公也没说,说是要保密。”我很好奇。外公外婆今年都六十刚出头,他们不像别的老人儿孙满堂,而是连一个儿子也没有,更别说孙子了。在农村,这种家庭结构是极少的,对于外公外婆那一辈人来说,更是非常罕见。我曾经问外婆:“我怎么没有舅舅呢?”外婆笑呵呵地说:“你舅舅嘛,就是你外公那辆‘大金鹿’啊!噢,还有一朵大红花哪。”舅舅怎么会是自行车和大红花呢?原来那是三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普米族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牦牛种说”、“白狼羌说”、“党项羌说”和“藏族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追溯“白狼夷”和“党项羌”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普米族族源的更进一步研究。文章还就普米族族源研究中学者们运用的史料学、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爨氏始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爨人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包括今天的汉族、白族、彝族,以及历史上的羌、氐等多种民族在内一个特殊的部族。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统治者为爨姓汉人,故称其为“爨人”。长期以来,关于这里爨姓的汉人始祖一直存在着争论不休。《新唐书·南蛮传》说“西爨自言本安邑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说“爨氏本安邑县人”;而《爨龙颜碑》以及《两爨世家》则认为“爨氏乃楚令尹子文之后”“食采于爨,迁运南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希祖先生《云南两爨氏族考》(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期刊》第三期)力主前说,而斥后说为“数典忘祖”。那么,…  相似文献   

18.
下午 5点 4 0分 ,奇奇与外公、舅舅一起坐着舅舅所在的总公司专门借给他的一辆桑塔纳轿车来到距“五一”广场不远的一幢居民楼旁 ,趁着周围没有人 ,外公和舅舅从车上抬下一包“垃圾” ,穿过居民楼边的小胡同 ,来到了“五一”广场南端“金凤腾飞”的塑雕后 ,把“垃圾”扔进了靠公路不远的一个垃圾车箱内 ,然后 ,他们拍拍手上的尘土 ,掏出烟点燃后吸了起来。外公仿佛累了一般 ,边吸烟边用手捶打着自己的腰部。捶着捶着 ,他干脆走过去靠着塑雕坐了下来 ,一边慢悠悠地抽烟 ,一边闲看着公路上来往不断的车辆 ,眼睛的余光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那个垃…  相似文献   

19.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但其起源与汉族有密切的关系,是由晋、唐时期的汉人的“茶与姜桂混饮”方式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白族人民深厚的人生哲学,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茶道。“三道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神为其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班中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我发现舅舅头上有几根白头发,舅舅就让我帮他拔白头发。我说:“一元一根”。舅舅说:“一元就一元。”于是我一根一根开始拔,一边拔一边数,没想到一不小心拔了一根黑头发,疼得舅舅嗷嗷直叫!有意思的是,他还在旁边配上了几幅图画,把给舅舅拔白头发的场景给画了下来,看了真让人忍俊不禁!我禁不住在他的日记上写道:“日记很有趣,图画更精彩!”这位学生开心极了,拿着日记本到处炫耀。这一下可炸了锅,班中学生纷纷效仿。一些画画好的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日记形式:有的学生写体育课上踢毽子,旁边就配上了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