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归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归因训练进行述评,分析了目前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稳定的看法 ,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原因归属 ,即归因。归因理论认为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是人们解释或推断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属内部因素 ,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则属外部因素。那么 ,目前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是如何归因的?有何倾向和特点呢?为此 ,我们最近对161名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和305名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3。从表1可见 ,对于“考试成绩好或不好” ,有57 5 %的学生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对交往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存在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其归因倾向的特点各异。其影响因素有前提信息的影响、归因中的"自我防御性归因"、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期望是个体对自己将来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伴随归因过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等。针对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的特点,特别是中小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训练的方式有集体训练和个别训练两种形式。归因训练对提高中小学生的交往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学习归因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中小学生的归因研究方面更是成绩斐然,对于普通大学生的有关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高职校学生的归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个群体的研究较少,这有其客观原因。我国的高职校现在正处于改革发展中,还有许多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和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对50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②学业自我妨碍在性别(t=0.037,P0.05)、家庭住址(F=0.370,P0.05)、年级(F=1.011,P0.05)和父母教养方式(F=0.79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③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败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预测作用,成功内部可控和失败内部可控起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内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低,外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和学习动机对其学业倦怠有很大影响:在成功归因时,内部可控和外部不可控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内部不可控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在失败归因时,各维度与学业倦怠呈正相关;内部动机和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外部动机和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内部作用较外部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倾向,本文对511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学业成败的努力归因倾向得分最高,不同归因倾向的性别之间、年级之间、住宿方式之间、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业归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果。正视农村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鼓励学生积极归因;因材施教,增强各群体的自信心;替代强化,优化学生的归因方式;矫正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归因能力,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相似文献   

8.
9.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数学学业成败归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能力、师生关系、自信心是学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且学生认识上趋于一致;学习方法、个人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学业失败的主要因素,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原来数学基础对成功和失败都有较大的影响,但个体间差异也较大;成功和失败情境下,学生对今后学业的期望都强调了个人努力程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外语学习者学业成败自我归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定量的方法,对一所高职院学生学业成败自我归因模式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学生多种归因并存;2)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和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在归因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归因特点,本文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以期促进学生的积极归因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国的特点是: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中小学生归国特点的成因源于:中国人的“自谦”人格;归国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各年级归国倾向不同;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在归国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具体教育建议是:了解学生的归国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外语学习焦虑和学业成败归因的相关性,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和多维度——多向归因量表中的学业成就量表,对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68名大二学生进行了测查.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得出如下结果:1.外语学习焦虑和失败归因高度相关;与成功归因不相关.2.学业成败归因时,与外语学习焦虑相关的只有能力和运气两个因素.3.成功归因时,运气因素是一个焦虑源;失败归因时,能力因素是一个焦虑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证数据探讨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改善学习成绩。研究发现: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性别、年级、班级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职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于内控性因素,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类型的学生在失败内归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败外控性归因呈负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内控性归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江苏地区319名高职生和21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来揭示高职生的特质性、行为式和自陈式自我妨碍的特点,并深入探讨高职生不同类型自我妨碍与自尊及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职生特质性自我妨碍程度低于本科生,其行为式自我妨碍程度高于本科生;(2)高职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性别差异显著,男生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妨碍行为;(3)高职生一年级的特质性自我妨碍水平要明显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随着年级增长,高职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水平却会显著下降。(4)高职生特质性自我妨碍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5)高职生的特质性、行为式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外归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期望和归因及家庭因素几方面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业的归因有重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受个体的认知风格、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等的影响.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就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家庭背景、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业的归因.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梁山县780名高中生为被试,以考试成败归因问卷为工具,探讨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梁山县高中生对考试成败倾向于作内部可控归因,其中又主要归因于持久努力、临时努力和学习方法,对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基本是一致的;男女生对于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对考试失败的归因有一定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与能力等原因对失败结果的影响;不同年级高中生对考试成败具有基本相同的归因倾向;不同成绩水平高中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考试失败的归因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中的心理倾向,正确认识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学风教育当中,提高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和行为的功效感。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业归因又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本研究随机从大连民办高校选取100名大学生来探讨其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运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得出民办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为日后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归因风格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大学生的交往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动机、人际自信、情绪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简要分析了归因风格与交往成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县级中学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5名县级中学高中生为被试,以考试成败归因问卷为工具,旨在探讨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研究表明:(1)整体上看,县级中学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倾向于作内部归因,他们将持久努力、临时努力和学习方法等内部可控原因视为首要原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失败者对考试结果的归因存在明显差异;(3)男女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考试失败的归因有一定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与任务难度等原因对失败结果的影响;(4)高中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成就范围内的,有关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比较少,资料也比较贫乏。但是,归因理论的原理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人际交往等领域,成就范围内的归因研究为我们进行人际关系归因研究提供了参照。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可能进行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推理,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归因是认知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校中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