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必读》2012,(1):48-48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薪桃换旧符。  相似文献   

2.
巧联拾趣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椿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干寝门,“以其词不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节日,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注入潺潺不尽的源头活水,构成别具风味的节日诗篇。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元日》诗,描绘了春节除旧更新的气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似文献   

4.
祭祀天地是史前社会先民最古老的自然崇拜.至迟从西周起,崇拜天地之俗就纳入礼制范畴,是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的国家公祭.上古初民自然崇拜,既崇拜天地,也崇拜日月星辰.那时,天气的冷暖,阳光的有无,方向的测定,无不与日月星辰的变化有关.因此日月星辰也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之一.在我国第一个盛世汉代,每逢冬至、腊日、除夕、元旦、上巳节、清明、秦岁首(农历十月一日)等重要节日,都有祭祖活动.  相似文献   

5.
6.
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很好地了解一个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功能,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该现象,从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傈僳族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以新米节、阔时节为例对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 ,人们均有生日做寿的习俗。本文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宗教观念等方面考证了中国做寿习俗的起源、发展和广泛盛行的原因 ,以及不同时期帝王将相和庶民百姓生日做寿的不同做法和观念等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并且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虽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汉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就像"化石"一样,全息地记录了汉民族古代的历史文化。本文选取了一些和婚姻密切相关的汉字,探讨汉字蕴藏的古代婚姻习俗信息。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是汉民族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许慎饱读东观藏书,历时二十年之久才完成这部巨著。《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心血的凝结,相当于东汉以前的一部百科全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本文介绍的是《说文解字》中有关古代葬埋习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大量的婚嫁诗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句,生动地展示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婚嫁礼仪和婚恋生活,并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细节和本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淳朴的婚恋民俗生活画卷,成为研究先秦社会婚姻观念和婚恋生活习俗的珍贵原始史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源于古代的腊祭,这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但是,从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反映出的内容来看,古代的腊祭难以包涵众多的春节风俗,它只是春节风俗中一个重要的习俗.文章运用大量的史料论证,认为春节的风俗主要源于古代冬季的蜡祭、腊祭、驱傩逐疫以及迎春、迎新年、祭太乙神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2.
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引用了一幅《契丹人引马图》,图中契丹人的发式颇为奇特。教学中,常有好奇学生问起,而教材中缺乏相关的说明,教师有必要适当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只有很好地了解一个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功能,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该现象,从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傈僳族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以新米节、阔时节为例对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靖 《考试周刊》2010,(53):95-96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仅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而不注重本土文化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本文通过一个本土文化教学案例,就中国节日习俗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火红的节日     
覃潇云  温燕 《广西教育》2006,(1C):13-13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它将会带着祝福与希望伴着我们走进新的一年。它既代表着终结——过去一年的终结。也代表着开始——新的一年的开始。时间在此时交错,钟声的前一秒与后一秒已是迥然不同的了。  相似文献   

16.
春节习俗与古代冬春祭祀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源于古代的腊祭,这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但是,从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反映出的内容来看,古代的腊祭难以包涵众多的春节风俗,它只是春节风俗中一个重要的习俗。本文运用大量的史料论证,认为春节的风俗主要源于古代冬季的迎春、迎新年、蜡祭、腊祭以及驱傩逐疫、祭太乙神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7.
张志华 《中国德育》2011,(10):88-92
发现一:九成左右的中学生认同传统节日与国庆节,有近半数的中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初中生对节日习俗的热情高于高中生;男生更爱过传统节日,女生更爱过西方节日。发现二:区域差异、城乡区别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县城、乡(镇)村的中学生选择"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的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有节日诗七十余首,涉及节日有大有小,种类多达十三四个。白居易有时为一年中一个节日写多首诗,也连续两三年为不同年份的同一个节日写诗,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都有节日诗创作。节日重视伦理亲情,节日娱乐审美活动,节日里守岁、扫墓等习俗都刺激白居易创作节日诗。擅长写日常生活的时代风气、中唐尚俗的文学思想、以内敛为美的审美追求、不以政务为重的政治气候都对白居易节日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富丁 《新高考》2009,(10):35-36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对于参加高考文综考试的学生来说.是复习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参加历史单科考试的学生来说,也是学科内容的重要元素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源泉。笔者在此简单整理中国古代节日及其习俗,并运用这些素材来命制一些试题,以期对广大同学复习备考或提高素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明的工具,记载并反映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根本属性是它的社会性。本文旨在通过论述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习俗之间的关系,说明联系社会方能为词语训释求得确切之解,方能为语言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