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亲核试剂三个方面论述了醛和酮发生亲核加成的难易,从结构上说明了用亚硫酸氢钠可鉴别醛和酮的范围,其结果与实验事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运用微扰理论讨论了α,β-不饱和醛酮亲核加成反应的电子效应。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醛、酮结构在羰基亲核加成反应中所起的作用;还讨论了羰基的电子因素和空间因素;进一步用键角因素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理论,用许多因素解释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化学反应中,电子永远是主角。而掌握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结构中电子云分布情况,将对理解相关理论以及反应历程有很大帮助。化合物的电位图正是利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富电子"和"缺电子"区。将电位图应用于卤代烃S N2亲核取代反应、烯烃E1亲电加成反应、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芳烃上取代基对苯环活化钝化现象,能够更容易找出试剂进攻的靶点,理解反应历程,同时对一些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烯烃和炔烃在结构上的共同点都表现在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不饱和性上。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氢、卤素等试剂发生一系列的加成反应。但是两者又有较明显的区别,炔烃比烯烃难发生亲电加成,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本文从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上进行比较来寻找性质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α、β-不饱和醛、酮分子中含有三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电荷的不均匀分布使之既可以发生亲电共轭加成反应,也可以发生亲核共轭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7.
有机化学反应按反应机理不同与为离子历程、游离基历程和协同反应三大类.其中以离子历程的反应最为重要,按离子历程进行的反应与分子的极性及反应过程中分子的极化密切相关.例如,卤代烃碳卤键的极性为(?),因此,它容易受亲核试剂(NucleophilicReagents简写为Nu)的进攻,易发生亲核取代应应和消除反应.又如羰基化合物分子中碳氧双键的极性为(?),因此,它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而烯烃、炔烃分子中有易变形的π  相似文献   

8.
一、加成反应的理解1.加成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叁键)两端的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主要有:不饱和烃(包括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主要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羰基及醛基中的碳氧双键.  相似文献   

9.
醛酮是含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因而化学性质相似。但醛类羰基上至少连有一个氢原子,而酮类的羰基则与二个烃基相连,它们结构上的这一差别使其在化学性质上也显示出差异。醛类易被氧化,甚至能被很弱的氧化剂Tollens试剂氧化起银镜反应,而在相同条件下酮不被氧化不起银镜反应。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可以用Tollens试剂来区分  相似文献   

10.
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这是因为在有机化学中、无数事实证明,分子中原子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用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来描述。电子效应说明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对性质产生的影响,立体效应说明分子的空间结构对性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仅讨论电子效应对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揭示了甲基斥电子诱导效应的本质,碳的SP~3轨道中电子云分布不是以核为对称的,使得碳的电子云被夺取的比它夺得的要多。 甲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因第一电离能小而导致密立根电负性小的卤素原子得到了相应地电负性补偿,使CH~3X偶极矩完全依赖于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它们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 偶极矩(H_3F相似文献   

12.
碳负离子具有亲核性,可以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拉电子基团能使碳负离子稳定,也使C—H键的酸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吕梅 《理科爱好者》2004,(22):61-62
醛的加成反应知识点不论是在老教村《醛和酮》一节中,还是新教材《乙醛、醛类》一节中,都是作为醛的化学性质第一项来讲.可见教材对其的重视.但是,新老教材对该性质的叙述都仅为:乙醛分子中的碳氧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例如,使乙醛蒸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乙醛与氢气即发生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14.
<正>醛分子中含有活泼的羰基宫能团,可以发生加成、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可以与氢氰酸、亚硫酸氢钠,格氏试剂、快化物、含氧亲核试剂水和醇、含氮亲核试剂按和氨的衍生物等发生加成反应.众所周知,醛类物质能与希夫试剂反应而使溶液呈紫红色.甲酸(?)中的羰基(?)与氢原子所组成的(? )基团是醛类物质的特征结构,虽然甲酸能象醛类物质一样与还原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但却不能同希夫试剂反应.为什么同是醛基结构与希夫试剂反应,结果却不同呢?醛类物质与希夫试剂反应的机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张志立 《新高考》2010,(3):28-30
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相似文献   

16.
不饱和烯烃与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是烯烃中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其反应机理是研究较多的理论问题之一,在有机化学教材中占有较大的篇幅。笔者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把有关材料归纳到一处,对亲电加成的反应机理作个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碳—碳双键,在试剂电场的诱导下,π电子云而不是σ电子云发生流动,表现出一定的供电性,其特征是容易和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π键断裂生成两个新的σ键。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其中一种是诱导效应。它是指在分子结构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这种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而传递。学生在学习诱导效应过程中,很容易与电负性混同。实际上,诱导效应,虽由电负性引起,但并不等同于电负性,因为电负性指直接相连的原子间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而诱导效应指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诱导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电负性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在有机化学中,取代基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包括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电子效应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影响有机物的性质,根据电子效应传递的方式,可分为诱导效应(包括场效应)和共轭效应(包括超共轭效应);根据取代基对电子的约束能力大小,电子效应分为供电子效应(+I、+C)和吸电子效应(-I、-C);根据分子是否存在于试剂电场中,电子效应分为静态电子效应(I_s、C_(?))和动态电子效应(I_d、I_d)。一般来说,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诱导效应存在于一切键中。以下结合一些实例说明电子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烯烃C=C上连有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时,对于烯烃亲电加成反应速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成产物是由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来决定.对于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速度,与C=C上直接连接的取代基的性质有关.学习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后,善于总结,有利于学生开拓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