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实践(《蜗牛》 ,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 ,这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一堂教学研讨课。)(一)提出问题 :师 :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 ,都准备好了吗?生 :捉到了(齐答)师 :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 :蜗牛)师 :对蜗牛 ,你想研究些什么?也就是可以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生 :我想研究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生 :蜗牛是什么颜色的?生 :蜗牛的壳是干什么用的?蜗牛为什么要背着这个重重的壳?生 :蜗牛头上的两个角是干什么用的?生 :蜗牛有没有眼睛?生 :蜗牛有没有鼻子?生 :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它的嘴…  相似文献   

2.
《蚂蚁》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是在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与蝗虫进行了比较之后,对小动物进行的又一次观察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由于蚂蚁是常见而又弱小的生命体,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教材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通过师与生的情感交流,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为此,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能…  相似文献   

3.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4.
一、扣住“始终”,从“终”出发,了解蜗牛最终没有搬家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蜗牛搬家》。蜗牛搬家这个故事,大家喜欢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请看大屏幕。(生看视频听读课文)师:(播放中课件出现故障,不能播放)对不起,课件出现了问题。有谁记得刚才这个故事讲到哪里了?生:燕子帮蜗牛搬家。师:你听得真认真!现在课件出问题了,谁来帮我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生感到困难,没人举手)不要紧,简单地讲一讲,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讲好不好?(师生合作讲述)师:(对一生)我听你说得挺好的,你来接着说给大家听,好吗?(生接着把故事说完)师:你真棒,比刚才…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教学中,重视科学课的导入,对上好一节科学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名言导入法名人名言含义隽永,寓意深刻,恰当的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变化的世界》一课的导入:(教师出示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师:谁来说说这句名言的含义?生:河水是不断流动的。生:河水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师:自然界还有哪些变化现象?生:有风吹来了,冰雪融化。生:月亮变圆,人在长高。师:说得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变化的世界》一课。二、谜语导入法谜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谜语具有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先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式,以《笋芽儿》这一课教学的三个片段为例,来明确一举多得的教学理念。【课例一】师:(在黑板上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书空。)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蜗牛》这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我上过这课,2013年我又上了这课。对比前后上《蜗牛》一课的教学思路,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 一、过去的教学思路 2008年上《蜗牛》这课时,我想这课能否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而不是老师牵引着学生去观察?于是找来了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的教学实录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时,上《蜗牛》这一课。观察蜗牛的活动开始了,今天这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对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壳、蜗牛吃食进行观察。部分学生在寻访了小动物后,把蜗牛养着,今天也带来了,同时带来了一些食物,如水果、菜叶、馒头,还有带方便面和糖的。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两天前,在校园角落找来了一些蜗牛  相似文献   

9.
(本课内容选自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饮用水》单元《水是怎样变热的》一课的第一部分。)一、提出问题师:老师听说咱们小朋友很聪明,但不知道你们在家里是不是经常做家务?生:是。师:(大屏幕出示一个小孩烧  相似文献   

10.
一、引导学生感悟要把握“轻重”这是《景阳冈》的一个教学片段:1.引入激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景阳冈》这一课,你们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学好呢?生:这篇课文很有趣,演课本剧,演课本剧……(学生们在下面喊)师:那好,就演课本剧。师:要想表演成功,必须先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交流:(体会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师:在班级里你有好朋友吗?生答:A是B的朋友,B是A的朋友,A和B互相是朋友……师:能说我是我的朋友吗?一  相似文献   

12.
教学纪实作课教师 :于海莹 (沙河口区民权小学艺术课教师 )播放《春姑娘来了》音乐 :学生进教室师 :小朋友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 ,有哪四个季节 ?生 :春、夏、秋、冬。师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 ,你喜欢哪个季节 ?生 :喜欢春天 !师 :老师和同学到公园去找了春天 ,你看到春天是什么样 ?生 :桃花开了 ,迎春花开了 ,小草绿了……。师 :听 ,谁在说话 ?(音乐《小雨沙沙》)生 :种子在说话。师 :种子在说什么 ?生 :我要出土 ,我要长大。师 :如果你是小雨 ,怎样表现小雨真甜 ?如果你是小苗 ,怎样表现小苗发芽 ?生 :(学生表演 )师 :听、唱歌曲《小雨沙沙…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渗透方法师:同学们好!初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了点儿礼物。(分发糖果、杯子学具)《鸡兔同笼》你们学过吗?生:学过。师:那我来考考你们,《鸡兔同笼》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出示《动物乐园》背景图。 师:好美的一片草地呀,你希望谁来这儿玩呢?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最近听了很多课,坐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课听完后印象不深,甚至留下一堆的遗憾,而有的课听完后会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前几天有幸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历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11节课,感触很深,其中《借生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级《借生日》(人教版)师:你们向别人借过东西吗?生1:我向同学借过小刀。生2:我向同学借过橡皮。……师:那你们向别人借过生日吗?生:没有。生日怎么可以借?师:是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借生日》这篇课文。自由读课文,读了课文你就会明白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师:通过读书,…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17.
开学初,笔者听了两节《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观摩课,针对其中同一片段的教学,联系《科学》课程新理念,两相比较,颇有感触。[案例一] (教师点燃一支蜡烛,并出示一截40 cm左右的软管。) 师:谁能想办法通过软管的一端看到另一端的烛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8~79页。教学过程一、快乐情境──让课堂充满激情师:孩子们,动物运动会开幕了!(《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师:运动员进场了!让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名运动员。(生齐数:1,2,3,……10)生:一共有10个运动员。师:我们已经认识10和1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我组织了一次小班语言教学活动,课题是《会变色的蜗牛》。活动内容为首先是老师以参观水果店的形式来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话来讲述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接着是以播放课件《小蜗牛吃水果》的形式让幼儿边看边感知学说句型:小蜗牛吃了××(颜色)的水果变成××(颜色)的蜗牛。最后是以绘画形式给小蜗牛涂色来让幼儿说一说小蜗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谢红芬 《中小学电教》2009,(10):145-145
<正>一、第一次教学(一)故事引入1.师:大家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2.引入:为什么曹冲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了呢?其实这里面用到了一个策略——替换(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