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法中的添附制度作为取得所有权的方法,被普遍认为对增进财富、提高效率、促进物尽其用、减少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物权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破坏了《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公示原则以及物权法的立法目的。现有物权请求权并不能有效补正添附行为对物权造成的消极影响,故应对相关理论及适用规则予以甄别和补正,以体现对物权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溯所有权概念在民法历史上的地位,同时把所有权的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进行考量,由此论述所有权在民法视野下的特殊地位,并就此讨论所有权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物的利用关系的地位的上升.为了回应挑战,文章认为,在理论上应力倡"物权平等"理念,并重新构建物权体系.在实务上,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所有权类型,并逐一分析了其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处分行为是导致物权变动的最常见方式,而物权变动模式是连接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的媒介或方法。在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下,对于处分行为的界定不同,也将导致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界定和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有所不同。以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为视角考察无权处分的概念并选择最为合适的物权变动模式,可以为解决《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在法律适用上可能发生的冲突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哲学视角探讨了物权行为概念、独立性和无因性问题。作者从概念界定的主体价值倾向性入手,深入分析了从内在结构视角界定物权行为概念的意思表示说和意思表示与形式结合说,提出债权行为主义变动模式、物权行为意思主义变动模式和物权行为形式主义变动模式。文章认为物权行为之“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别,物权行为是否有因是一个立法政策选择问题,立法者可在內在有因,外在有因;内在无因,外在无因;內在有因,外在无因;内在无因,外在有因的各种结合形态中基于价值衡量,而予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罗马法到近代私法的物权客体范围的演进,确立的是以"有体物"为标准的物权客体的范围,有体物之外的"物"或被严格排除在物权客体之外而以特例规定设定物权,或以拟制手段纳入物权客体范围。在现代物权法上界定物权客体,不仅需要把握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价值化、观念化和虚拟化的新类型的"财产"能够进入物权客体的内涵之中。以"财产"概念代替"物"的概念来指称物权客体,以使物权客体具有更强的时代包容性,这实际上是对《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的理论概括,即把第二条所称的"物"和法律特别规定的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用一个统一的概念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权法制定中动产所有权原始取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制定物权法时,应当详细规定:对无主物和非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先占取得所有权;对拾得的遗失物,拾得人在尽了一定义务后可享有费用偿还、报酬请求权,在公告或通知6个月后仍无人认领时取得该物所有权;对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公告6个月内所有人仍不明时,发现人取得所有权,但文物归国家所有;以及善意取得、时效取得、添附(尤其是附合物归属、混合准用附合、加工人有条件取得加工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1 取得时效的概念及由来   取得时效是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者他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继续占有他人的物达到一定期间,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法律制度.取得时效是取得物权的方式之一,取得时效起源于罗马法.最初,取得时效制度是在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时,为了调节财产所有人和需要人之间的矛盾,以使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8.
云亮 《华章》2011,(30)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民事法律,它是在尽可能的协调各方意见,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的,物权变动规则是《物权法》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确立对我国物权法及其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权变动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还提出了我国应采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苑书涛 《红领巾》2004,(4):47-50
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排除妨害或者防止妨害的发生,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得对现为妨害或者将为妨害的人请求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性质是以物权为基础权利的独立请求权,可适用于债的履行或给付的规定.物上请求权既适用于所有权、他物权,也适用于占有,其类别有返还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三种.根据物上请求权的性质和内容,不能一概肯定或者否定物上请求权适用消灭时效.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强调了物上请求权的民事责任性质,但是物上请求权的完善,应该不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所能够容纳的.由物上请求权的性质所决定,我国应当在物权之下建立独立的物上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     
所有权是“财产所有权”的简称。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物 (财产 )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 ,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最具有重要地位的物权 ,又是唯一完全的物权 ,它具有物权的一切法律特征 ,以此同其他物权以及债权、知识产权等相区别。所有权的取得、转移与行使 ,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并不得违迫社会道德准则。传统上将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 ,这一区分在法律上仍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所有制的性质与主体的不同 ,分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权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个体劳动者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看法,债权意思主义、“混合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等等。笔者针对我国目前具体国情对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给出自己的理解,试图探寻出一种适用于机动车物权变动的更为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一物二卖和无权处分,都可能涉及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的保护问题。机动车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要件,登记并非生效要件,机动车物权的变动适用登记对抗原则。仅有登记而无机动车的交付,就不会发生机动车物权移转的效力。未经登记车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生效应以交付为要件而非登记,机动车要构成善意取得,需要现实交付。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林权客体的范围认识不同,导致学术界对林权的概念界定观点众多。林权是指以林地、林木和森林等不动产为客体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其中林地所有权在林权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权利人行使林权的过程中,体现出权利具有支配性、对世性和排他性的特性,因此林权属于物权。  相似文献   

14.
陈军杰  杭飞 《文教资料》2006,24(16):81-82
物的价值必须通过物权的变动才能充分实现。但物权在变动过程中并不是尽善尽美,那么当物权在变动中出现瑕疵时,其效力如何?各国大都承认着重保护交易中的动态即在有条件保护受让人的权益,使物权变动发生效力,这就是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公示公信制度。本文旨在根据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深入探讨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公示公信制度两者之间的共性,并进而论证其两者之间效力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虚拟财产基于注册合同,网络玩家与运营商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适用债权的保护方式。虚拟财产本身作为物,所有权归属于玩家,玩家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等物权规则,虚拟财产交易物权行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保留制度中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为就物求偿。关于取回权的行使范围,我国应承认取回权的效力可追及至添附物以及买受人擅自处分标的物所得,取回权具体实行中的回赎和再出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介绍并分析了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对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中的他物权范围加以明确的界定,以完善善意取得制度体系,实现所有权的保护和交易安全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不动产物权变动是物权法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各国存在三种立法模式,它们各有利弊.我国理论界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存在采取登记对抗主义与登记要件主义的争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物权变动既安全又效率地进行,而对不动产物权的变动采取登记要件主义为原则、登记对抗主义为例外的模式,符合物权变动安全与效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重要制度,旨在保护期待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权利人基于其不动产物权取得的债权请求权的利益,是不动产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概念入手,阐述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法律意义及性质,对<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内容进行评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通说认为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具有绝对性的特征,但实际上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的所谓绝对性仅仅是权利的基本属性一排他性的一种体现而已。通说所认为的罗马法物权(所有权)的绝对性是中世纪注释法学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罗马法所做的有目的曲解而已。罗马法对所有权做了广泛的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表明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具有相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