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内核,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教育理念。现阶段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创新本位”,把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新型教育。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就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而言,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课题。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人的天赋潜能。创新教育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发掘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不只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教育又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可能凭空产生 ,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悉心地加以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创新榜样教育本身要创新 ,教师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其言谈举止、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应该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育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精神,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闲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丽杰 《吉林教育》2000,(11):20-20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教授曾给创新教育下过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他的论述包括三个要义:1、创新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3、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田梅 《小学生》2012,(12):23-23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义:1.创新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第十五章教育创新者的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关于教育创新者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研究,也就是关于创造的本质的研究。因为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艺术创新,主要都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个人进行的。即使是集体创新,也是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创新中的个性问题和精神问题,是教育创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刘卫华 《湖北教育》2003,(10):41-42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挑战教师的创新能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探寻教师创新的力量之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民族。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创新能力需要培养,而反观传统高中化学教育对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进行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还对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阻碍作用。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我国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解放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力量,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应运而生,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精神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为适应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教育当之无愧地被提高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地位.创新教育,意味着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从树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优化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框架和实施创新课堂教学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型教育较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而言,有其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特点。创新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是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崭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模式。重点是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是依据创新教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学生创新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的功能一个是为知识创新培养和准备人才;一个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必须要创新本身。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会计实验创新教学的内容及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  相似文献   

17.
浅析“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世界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作用、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提出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着重要解决的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面向新世纪、走向全世界的必然选择,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日益广泛的实践。创新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灵魂,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一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的取向教育,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造性教育模式。从教育的目的看,创新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因此,简单地说创新教育,也称为创造性教育。  相似文献   

20.
陈莲花 《甘肃教育》2014,(15):21-21
正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培养民族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都肩负着特殊使命。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本身就必须创新。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实施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