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宇 《中国德育》2007,2(10):52-52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正其义不谋其利,行其道不计其功”是君子崇高的道德向往,而对于自利的理解则是模糊的、矛盾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阐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以善德施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其益。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将利他当作是道德行为的主要追求,自利则是其副产品,自利更多地强调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即“道德并非是一种需要人们竭力维护其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的一种生物上的必然需求,道德具有生物学的根源,是人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利己主义。自利存在三种形式,即生存性自利、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生存性自利是保证主体满足其本能性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的前提;价值性自利是人们在具体行为中所追求的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满足了自身的价值性自利还是他人的价值性自利;道德性自利是价值性自利在道德关系中的延伸,它是在主体无法独立实现价值性自利、并身处某种现实或可能的道德关系时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般认为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道德概念、命题和规则等 ,主要包括集体、真诚、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导和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可以看出 ,无论从观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大多数学者认为,私人领域是一个权利领域,在该领域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正当的,而公共领域被认为是权力领域,公共领域应拒绝权利。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组成该领域的人员尤其是公务人员也有他自利性的要求。因此,文章从公务人员的自利性入手,分析了人事制度如何确保公务人员合理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及如何克服其不正当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5.
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生在现实复杂的时空条件之中的,而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却是"无奈件"的.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行为体现价值选择之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这不仅是道德生活的实然,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承栽.而康德的无条件道德律让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真正体现了道德提升人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理念。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对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心、社会奉献精神"等多项指标都有高度的认同感,表现出客家人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性。面对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客家人也同样表现出心理文化发展跟进的滞后性,课题研究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9.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府是否具有自利性的问题,学者们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分析,政府不可避免的具有自利性。但政府具有自利性的属性并不能抹杀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自利性从属于公共性。尽管政府的自利性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如若任其肆意发展则必然危及政府存在的目的,因而对政府的自利性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是民主、法治国家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治体制问题,西方“民主国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党专政的体制是独裁和专制的体现,而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是选举政治和金钱政治,是有钱人的民主;其分歧的根本,在于人能不能克服自利本性,愿意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通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表现,类推人在社会中的表现,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可以克服人的自利本性,解决政治体制难题的.  相似文献   

12.
13.
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理念。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对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心、社会奉献精神等多项指标都有高度的认同感,表现出客家人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性。面对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客家人也同样表现出心理文化发展跟进的滞后性,课题研究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在继承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这种理论坚持,道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复杂关系;开发应用了可同时测量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道德判断测验",将道德发展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体现政府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基本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它是与政府公利性相对应但不占主导地位的政府的一种属性,它表现为政府以各种方式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三公”问题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接关系政府形象、效率和发展等问题。笔者从政府自利性的理论入手,通过阐述政府自利性基本概念和构成,结合我国目前“三公”问题现状,对“三公”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自利性角度提出遏制“三公”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知旭 《教育探索》2013,(1):121-122
目前,成人教育学生在生源结构、生源地和生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较过去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反映在道德品质上就是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要改变这种状况,成人教育学校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来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应将德育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为学生的知行结合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事实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有条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紧张,调整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使之具有一定的张力与真正的合理性,从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移情对于道德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儿童、青少年与成年的移情与其道德行为产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此外,目前该领域仍有些不明朗之处,期待着后续研究的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