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发展城市经济而言,城市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驱动城市经济的两个轮子:城市化可以促进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信息)的积聚,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本身又积极地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城市资源。因此,本文认为,城市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本文拟在回顾已有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履的互促机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空间经济的新现象,它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王凉  徐浙峰  苏尔斌 《科教文汇》2009,(13):260-261
以杭州萧山区为例。利用1991、2005两年的TH遥感数据,通过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结合萧山人口、GDP、人均收入等统计数据动态监测城市化的进程.着重分析萧山区从1991年到2005年15年问城市扩展的面积、速度和方向、城市扩展侵占周围用地的情况以及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分析表明.萧山市的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较快.1991年城市用地规模比2005年扩大了近8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是侵占周围的耕地,萧山市经济发展、郊区小城镇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城市化进程始终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文在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历程的基础上,摆脱了以往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中的一般性表述,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从粮食安全评价、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等几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这一宏观背景下,南京市的土地持续利用状况总体是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指标体系内部某些领域的评价则较以往有着很大的退步.  相似文献   

5.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厘清区域碳排放效率与各驱动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全面解析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效率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产业升级对城市化水平的正向驱动存在滞后性;(2)当城市化水平维持在一定阶段时,产业升级对碳排放效率为负向减弱的非线性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产业升级为正向促进作用;(3)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呈“V”型;(4)鉴于区域异质性,各系统在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优先发展重点地区之一,具有西部地区最好的综合条件,发展优势明显.通过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互动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归纳出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总体战略思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实证出重庆市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且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非主城区的东北和东南地区。针对如何加快重庆"一圈两翼"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具体操作为:重庆的"东北翼"地区与临近的四川、湖北、陕西相邻区县成立三峡省,"东南翼"与临近的湖北、湖南、贵州相邻区县成立土家族苗族民族自治区,重庆市只包括现有的"一圈"地区。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探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机理,采用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单项的凶果关系,且就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比产值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影响要显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与"农民工"同等热度的新兴词汇成为学术界以及政府、社会热议的话题.通过实证调查,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失地农民改变其传统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罗文 《科技与管理》2005,7(1):13-15
产业集群这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影响着所在区域或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从而对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产业集群是如何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来推进城市化,并对政府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来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措施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层次低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粗放扩张,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相互制约机制,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加速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二者相互促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分三批公布了我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进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热潮。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有益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产业布局容易陷入单一化发展的状态,这样“矿竭城衰”的宿命便难以避免。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原则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2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视角审视产业结构调整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提出结构调整重点选择的标准,以及产业组织与技术结构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明之 《中国软科学》2003,18(7):119-124
新经济时代,全球技术进步、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大变化,城市产业成长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动态的、非连续性变化的经济生态环境之上。在集聚机制作用下,作为城市空间经济变换和整合的重要趋势,城市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成长将成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政府应为这一转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间的差异反映了园区在资源筹措能力上的差异。资源筹措能力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园区集聚机制、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则有助于资源筹措能力的开发,擅长获取资源的工业园区能产生特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利用集聚机制和社会资本来强化资源筹措能力将是创造和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浙江省产业升级的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大量的产业升级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产业升级的内涵、产业升级的路径,并重点分析浙江省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强调,为实现浙江省产业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将是一项任重道远且至关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8—2014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度等方面分析其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贡献最弱。从三次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看,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变为严重不协调,而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基于此,从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利用Moore值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过程的具体指标,对2003—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程度和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关键领域.当前,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为促进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互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产业生态化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产业生态内涵认识不足和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缺乏经济社会方法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利用生态经济理论方法,遵循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复合结构和运行规律,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