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2.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结果。在废科举百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科举学丛书,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张亚群博士的专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就是其中之一。该书系统考察和论析了科举考试的变革、废止与近代高等教育演化的互动关系,揭示科举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规律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是“科举学”与教育史研究的一部佳作。本书一大特点是,独辟蹊径,系统深入。它从科举变革的视角,深入考察、分析近代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刘海峰教授和李兵博士撰写的《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该书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科举历史的真相,必将在中国“科举学”领域留下一笔可贵的学术财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古代赋学的集大成期,无论是辞赋创作还是赋论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赋学的繁荣除了统治者的辞赋创作与提倡外,科举试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乾嘉时期,针对律赋创作的疲苶倾向,赋论家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要求,既是辞赋文体自身的救赎,也是应合科举试赋的统治阶级意向的表现,对后期辞赋创作及古代赋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赋论强调"丽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统治政策在文体风格方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6.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旧科举学的划分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的差异为标志,旧科举学的生命停于公元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斯。旧科举学是"摸索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主要解决科举的备考问题,后者则聚焦科举运行的现象与规律。研究显示,新科举学概念新颖、研究对象独特、研究范畴丰富,跨学科研究是凝练新科举学范畴体系和学科分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有益方法,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和学科建设的通约原理。  相似文献   

8.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该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和湖南大学教师李兵撰写,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全书共分6章,依次是:科举考试的渊源、科举时代的开创、科举社会的出现、科举魔力的体现、科举制度的鼎盛、科举命运的终结。书后还附有:历代登科表和中国科举大事年表。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的学问之途,历经了由"举子事业"向"圣贤事业"的转向.冯梦龙大半生都在为科举奔忙,其科举教育以<春秋>文法之学为中心,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体现了科举应试教育同儒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直到崇祯三年循资出贡,冯梦龙才摆脱科举的负赘,心灵得到解放,也为性命之学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冯梦龙的"克己复札"论便集中体现了其情理观,且与阳明、李贽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11.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学导论》是一部近50万字的著作,体大思精,重在“学”的建设。作者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个方面的科举研究成果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含义、内容、结构等,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并为科举学建构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3.
科举运行及其影响有多久,科举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为依据,科举学可分为"新科举学"与"旧科举学"。"旧科举学"停止于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此时。"旧科举学"是"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关注科考的内容与偏好,后者聚焦科举运行的规律。由于科举及其运行具有先天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所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是"新科举学"呈现出的典型方法论特征。本文认为,"新科举学"研究对象独特、方法论层次分明,跨学科视野可以成为解决其学科建设过程中概念系统和方法论核心问题的独特路径,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内在规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唐宋是中国赋学批评史上的中衰期,其理论成就上不及汉魏六朝,下不及元明清,然唐宋两代科举试赋(律体赋)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赋论特色:一是赋的本体论,即赋如何写的问题,亦是璺学古律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赋与科举的牵连,围绕着科举试赋,文学派与经义派展开了不断的论争,并备才学之辩发展到朋党之争,赋与政治的关联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庙学是封建时代官办育才场所,科举是封建时代选才方式,两种不同的制度结缘于隋唐,基于价值导向的趋同性而得以融合促动。其融合促动是全方位的,在建筑空间上,庙学常被用作科举童试的场所,科举除拥有号房、执事楼、文昌宫等相对独立的空间外,庙学的祭祀、教学空间也带有明显的科举痕迹,隐藏着丰富的科举意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科举元素渗透到庙学的学官管理、生员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在常规仪式方面,在庙学内举办的进学礼、宾兴礼和科贡题名活动等都是庙学与科举融合促动的真实呈现,深刻影响着读书人的价值观和社风民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冯用军 《考试研究》2020,(2):103-110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18.
该书由湖南大学李兵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头分十章,依次是: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萌芽、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北宋中晚期文教和书院转型、南宋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元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明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考课式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凭借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在  相似文献   

19.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刘海峰先生提出创建科举学,从而引发了关于科举学是学科还是专学的争论,可谓见仁见智。在严格意义上,科举学当前是专学而非学科,但这不否认科举学将来成为学科的可能性。学科与专学的区别不在于两者的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在于两者的发展取向和资源获取渠道不同。科举学的学科和专学争论隐藏着利益诉求,但是在逐利同时不能忘却"学"的本真蕴义:探索知识,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