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座极其宏伟的历史丰碑。南昌起义是在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与积极帮助下举行的,但是我国有关这个问题的档案资料不齐全,我在此仅对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七月决定”与南昌起义的关系,共产国际和苏联驻华代表与顾问对南昌起义的直接援助等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具有深远意义的南昌起义至今已有五十七个年头了。但是,对于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估价,党史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南昌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南昌起义在土  相似文献   

3.
南昌起义与共产国际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 2 0年代至 4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 7年南昌起义开始了我党独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历程 ,但就起义本身而言 ,在要不要建立和发展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以谁的名义举行起义以及起义后进军路线等问题上 ,都受到了来自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和限制。共产国际对起义指导上的失误 ,是造成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南昌起义的评价问题,由于周恩来长期坚持低调,在党史宣传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未超出“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定论。似乎在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关头,南昌起义只有象征性意义,与秋收起义相比是等而下之。其实从历史自身的逻辑性来衡量,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要远高于此。因为南昌起义立起了一杆旗帜,树起了一个榜样,统一了全党的思想,鼓舞了全党的斗志,去进行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促进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大转折的“八·七”会议的召开,从而使秋收起义成为可能。可以说,没有南昌起义就不会有秋收起义。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南昌起义军的余部在朱德领导下的加盟,革命根据地才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可能;而南昌起义荟萃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形成了中国革命军队的高层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昌 南昌     
《初中生》2011,(8):12-16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指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相似文献   

6.
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是在莫斯科策动、指导和积极参与下发动的。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到达广东潮州地区已损失十之八九。10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停止暴动计划。但此时,共产国际代表诺依曼已抵达香港,15日,  相似文献   

7.
<正> 六十一年前的南昌起义,是我们党在危急关头第一次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屠杀和挽救革命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党的正确决策和起义蒋士的英勇奋战。然而,这次起义在南昌举行,是党中央经过审时度势充分酝酿才确定的。起义之前,南昌为党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群众基础,起义之中,江西人民又从各方面为这次起义做了主观上的努力,因此,南昌起义的胜利,也是与江西人民的贡献分不开的,“八一”不仅是中国解放军的光荣,也是江西人民的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经历了由左派国民党运动向苏维埃运动策略的急剧转变,因而导致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旗帜政权等方面的不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执行的是中共中央的左派国民党策略。坚持与左派国民党合作,用左派国民党的名义、旗帜和政权形式进行武装起义。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旗帜,转而确定了在苏维埃旗帜下,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为目标举行暴动的原则,随后爆发的广州起义举起了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形成了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明显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南昌 南昌     
新华 《初中生》2011,(22):12
核心提示: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指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宣告了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社联、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党史征集委员会、省党史学会等七个单位联合召开的纪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15日至18日在南昌市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北京、江西等七省市的一百余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围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拓宽了研究的范围,深化了问题的认识。现仅就这次讨论会提出的有新见解的部分问题综述如下:一、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的旗帜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九二七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它标志着我党独立地领导土地革命和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使我党“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毫无疑问,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南昌起义的有关问题已做了大量论述和有益探讨,但对南昌起义胜利后为什么仍然举着国民党旗帜和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七课井冈山会师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过程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原因和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所吓倒,决定建立由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发动武装起义。二、讲授新课: 第十七课井冈山会师(板书) 1.“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板书) ①南昌起义的过程(板书) 那时,江西南昌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党决定派周恩来同志去部署和领导起义。7月25曰前后,周恩  相似文献   

13.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徐特立在南昌起义前策反姜济寰,对起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南昌起义这一节,应该有徐特立、姜济寰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是由谁最早提出的对此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说是毛泽东主张的;二说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提出的;三说是周恩来建议的。第四说认为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曾建议在两湖暴动而不是在南昌。南昌起义是当时的党中央周恩来、瞿秋白、张国焘等人经过相当长时期酝酿考虑后决定的。第五说认为最初是由在九江的恽代英、谭平山、邓中夏、李立三和叶挺等同志提出的。经周恩来转报中央,最后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昆明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问题研究》书中的一章。文章主要阐述了共产国际解放以后苏联与中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关于中国战后应该和平不打内战的主张、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长江、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评析。  相似文献   

16.
周峥 《历史教学问题》2004,(5):71-73,1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过去认为他在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其错误集中表现在“三次大退让”。根据近年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材料 ,这三次事件中的退让政策 ,制定者均为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 ,陈独秀对共产国际的决定常常意见相左 ,但最后不得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意见。因此 ,将陈独秀的错误定为“右倾机会主义” ,这样说更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7.
<正>军史钩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当时,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共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作为党中央代表,成立了以贺龙为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的总指挥部,组织和领导起义。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有过贡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帮助了国共合作的形成,又通过政治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援助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但是毋庸讳言,在这一阶段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指导中国革  相似文献   

19.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处罚了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全体委员,但唯有谭平山受罚最重,被开除党籍。究其原因,这与谭平山在大革命后期执行陈独秀的某些错误决策,表现出革命意志薄弱,在南昌起义中与当时党内强调的暴力革命政策相左有关。谭平山对中国当时现状没有形成成熟的认识,以后甚至倒退到了小资产阶级阵营。在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他的行为难免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责,同时共产国际为开脱自己指导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开除其党籍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20.
在二大的文件中,“民主的联合战线”、“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民主革命的战线”、“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等多种表述并提,其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是相同的.“民主的联合战线”从提出到转变充满艰辛.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对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必要性、重要性有较多的共识,但对要不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存在分歧.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共中央、共产国际的态度是肯定的,而马林的态度是否定的.至于如何保持这种独立性,要不要争取在“民主的联合战线”中的领导权,共产国际是提出了正确的原则,但偏于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共产国际对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多数是正确的,东方部萨发罗夫、远东局维经斯基均不乏真知灼见,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民主的联合战线”问题上却以势压人,将自己的意见冒充共产国际的决定强迫中共接受.1923年共产国际的一月决议采纳了马林的主张,使之合法化、正式化了.实际上马林轻视中国共产党,对中共缺乏信心,势必迁就国民党.历史表明,提出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策略不容易,争取实现更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均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提出与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