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说实话,语文课堂对于我们这些“老江湖”早以驾轻就熟,成竹在胸。所有过程,无非就是“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最终达到无疑。  相似文献   

2.
1.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对于许多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能停于知其然,而要着眼于知其所以然上。只知其然,只是学生对概念的生吞活剥的理解,说不上牢固掌握,更不会运用。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由现象来提示其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因此,教师应当注意把力气放在使学生掌握这个“所以然”上面。2.从无疑转化为有疑再转化为无疑。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无疑”状态,这种情况是学生思维被抑制的表现,这时需要教师抛出一些问题,促其思索。有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往往要通过“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才能被学生掌握。3.从具…  相似文献   

3.
在对蒙汉语教学中,“有”字句无疑是个重要的教学点.“有”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本文从“有”,字句的概念、用法、“有+V”新结构和留学生在学习“有”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说实话,语文课堂对于我们这些"老江湖"早以驾轻就熟,成竹在胸.所有过程,无非就是"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最终达到无疑.可近日听了我校刘丽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詹天佑>,却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古人论读书云:“无疑处须要有疑,有疑处却要无疑.“试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和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似乎也颇有些可疑可不疑之处,我们不妨假装雾里看花,也来有疑无疑一番.……  相似文献   

6.
古人论读书云:“无疑处须要有疑,有疑处却要无疑.“试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和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似乎也颇有些可疑可不疑之处,我们不妨假装雾里看花,也来有疑无疑一番.……  相似文献   

7.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加求知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创新学习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但是,由于“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10.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看来古人根据自己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质疑“持褒扬态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作进一步探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日益融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教会学生进行反思.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学会反思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唤醒反思意识 数学教学应如理学大师朱熹所言:“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有疑,正是这一不断反思的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新的发现,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因为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  相似文献   

13.
一、模式的结构 “四疑四导”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疑”展开的。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有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下读书,释疑。  相似文献   

14.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一、导入新课时激“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启动思维…  相似文献   

15.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适时启发、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相似文献   

19.
设疑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门径。教者必须把“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惑,化有疑为无疑”的观点融于教学过程,循文缘情,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这篇课文紧扣课题设计一系列探索性疑问: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山间”和“又”分别是限制修饰哪个词的?②课题中的“又响”说明马铃声原来怎样?后来怎样?现在呢?课题给人留下什么感觉?③马铃声从何处传来?马铃声的消失和“又响”分别是在什  相似文献   

20.
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与“注入式”教学迥然不同自不待言,就是与“谈话”穿插其间的讲读法比较也有明显的根本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松绑”,让学生的地位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无疑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上的—大变革,然而,在解决旧的矛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