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2.
“理解第四、五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是《麻雀》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说到阅读效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字眼,一个是"思",另一个是"写"。读而不思则无。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套用,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道理却是对的。古人读书,提倡"口而诵,心而惟"(《三字经》),重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4年7、8月合刊在“新论语”栏目中登载了一篇文章——《食疗的泛滥》。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吃什么补什么”即“食疗”谈起,谈到我们在辅导孩子读书上照方抓药,在教师的培训与进修上也轻理论学习,重现场观摩,诸如此类“泛滥”的习惯。读完全文,感觉受益匪浅。但是文中的一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谈出来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6.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开程然的《一心一意来奉茶》,立刻感受到一脉淡淡的茶香,顿觉神清气爽。童年时自己也喝过茶,却没有作者那样的感悟。那是一次偷喝爷爷的茶的经历。记得那茶苦得够呛,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简析】《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一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二则选自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  相似文献   

8.
读与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我们从小就读过,但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支配下,这只井底之蛙离开古井,来到了井外广阔的天地,还有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这种小小说创作经常用到的手法,叫做"旧瓶  相似文献   

9.
《红麦田》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读书的故事。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从家境清贫、渴望读书的小学生到著名作家的蜕变、成长过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是《“书虫”自供》。由于家境清贫,作者为了买书,把饭票兑换成毛票,伙食从食堂的饭菜变成了江上漂着的烂瓜。  相似文献   

10.
何林福是一位公文写作、学术著作和散文创作的“多面手”。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八小时之外”读书和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在学术领域中呕心沥血,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以研究岳阳历史地理而出名。现已出版《君山纪胜》、《岳阳楼史话》、《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等著作8  相似文献   

11.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顶尖大师级的学者和教育家。在他超过千万字的论著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如《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作文教学法》等几篇(部)是专门论述读书和作文的,但却体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很难说梁启超是位语文教育家,但学习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提高语文教师的修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语文教育传统在内),却非常有益。本文仅从练好读写之功、打牢国学根底方面,介绍一下他关于读书和作文的一些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莫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间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苟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教育》2007,(4X):42-44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苟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相似文献   

1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8.
高伟叶 《中学文科》2007,(10):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买下了《塞纳书窗》的,只因为作者的名字叫来亲切——卢岚。卢岚是旅法作家,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出过短篇小说集《把水留给我》、散文集《凡尔赛的喷泉》《巴黎读书记》,翻译过法国长篇小说《故梦》《山丘之水》等, 70年代赴法深造于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塞纳书窗》是一本文学随笔集,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她的文字。书中有作者个人对法国文学的独特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之乐。二读:沉入词句,感受"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