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关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是《资本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察马克思的原文可见,马克思仍然采用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将过剩产品的价值实现视为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马克思无意提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有不同的看法:(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说。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52页讲到的是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第3卷第722页讲到的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一些同志认为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价值,只是与价值实现有关;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部分同志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我认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看到使用价值在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的重要意义。双方不适当地把马克思在《论本论》第1卷里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3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扩大化了,把本来是从不同角度说明的同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成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去谈论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这种分析问题的前提就是不科学的,当然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林岗 《教学与研究》2005,7(7):52-58
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做了阐发,在明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个命题的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生产者的价值转换系数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商品价值量由哪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问题,理论界的争论颇为激烈且至今尚无定论。本文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决定,并分析了三点理由,得出了三点启示,这对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提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都不会怀疑它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中的经典,是我们学习和理解商品价值、货币理论、价值规律理论、经济效益问题、世界市场价格理论等一系列知识的基础,当然,毫无例外也是历年来倍受高考青睐的基本考点。那么,怎样推进该理论教学的发展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要求和思维定式,敢于大胆创新,从内容及方法上开拓基本理论教学的新境界。下面试析实例二则。例一:改进概念的教学,大胆挖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内涵中三条件的实用价值。我们知道,学生最想学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8.
姜启渭 《教学与研究》2006,23(12):73-78
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单个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指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多一个总量概念,后者关系市场经济的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实意义更大.市场经济是又一含义的专用或主要范畴,如被用来说明第一含义社会劳动价值,会带来六个"混同".<资本论>原著说明的两种含义社会劳动,是递进关系,侧重关系或并列关系,从未说是一个实现另一个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分析。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统一的。第一种以供求平衡为前提,第二种以供求失衡为前提。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第二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完整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使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成为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尺度。由于各国政府的明补暗贴、信息产业易于形成垄断的特点、国际市场不完全信息的普遍存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我国“入世”后,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自身稳定性、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等,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的措施是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多样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十分必要.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本科层次的教育质量,适度控制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高等教育要实现创新,首先要创新其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坚持人本理念、质量理念、社会化理念和开放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培育和提高劳动人才素质的高职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体现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培育科学劳动观为主旨的,它必然要求以科学劳动观作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一般意义上的本质揭示。这一原理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在社会、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原理具有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虽已初具规模,但总体质量不高,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是研究高职教育理论、探索高职教育规律、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方略,走改革开放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而言,实践育人发挥着完善、发展、成长与生活的应然导向。其中,完善导向即丰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成长导向即促进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生活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偏重劳动教育结果,淡化过程性体验的功利性导向严重;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薄弱,文化育人缺失;缺少实践理性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复归,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渗透;推动学校文化机制建设,营造回归实践的劳动教育氛围;把握实践育人的应然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过程性;坚持实践理性的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思想的变革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章从高等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动因和条件三方面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