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元代散曲中的曹操被定位为"奸雄"形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与尊刘贬曹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其体现出的虚无史观则是元人特殊文化思潮的产物,折射出元人所特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沜东乐府》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百余年,散曲萧条,除朱权《太和正音谱》所记元明之际十六曲家外,从事散曲创作并有一定影响者,仅周宪王朱有燉一人而已。十六家中惟汤式一人传作较富,余或二三篇,或不闻有散曲。他们承元人余风,却无甚特色,不足以言派别。朱有燉是一个有才情通音律的的诸王,其《诚斋乐府》哀然成帙,堪称一家。集中不少曲子用语本色、风格恢谐,一定程度上振起了元人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在俚俗直露之下,仍然发散着读书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文人气息。无论从创作群体、创作思想、内容以及语言风格而言,都积郁着元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更迭、社会政治剧变以及个人地位遭遇而产生的一腔勃勃愤懑之情。散曲是一种竭力把雅文化市井化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研究——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隋树森编辑的《全元散曲》中所收录的19家浙江元人的1354首散曲(包括套数)为实际语言材料,系联归纳出浙江元人用韵的19韵部,结合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方面对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的通、独用情况进行音理上的分析考察,并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19韵部相比较,从中窥探其异同  相似文献   

6.
该文就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研探。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列举大量材料,论述了元曲并非指元代散曲,而应是以元杂剧为主体的文学式样;又从其作品数量、作家状貌,尤其是作品本体的横向比较,全方位、多层面地分析了元散曲不及唐诗宋词的价值之所在。并指出其造成动因:则是缘于民族偏见、小农经济意识,迎合市井情趣,以及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张扬。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元散曲文学价值和地位。从而指出文学创作应由此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元人散曲,一向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很少有人过问的荒漠的园林。其实,只要深入研究挖掘,那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近年,这个情况有了转变,特别是中国散曲研究会的成立,一定会为加强散曲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曲学知识,扩大散曲的影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丽颖 《文教资料》2014,(30):51-52
作为元代最重要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曲,充分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与元人生活面貌。《全元散曲》中涉及金钱财富的散曲,语言直白坦荡,可见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一般态度。按对金钱财富的渴求程度,归纳了唯金钱是图、挥霍钱财以享乐、对金钱财富淡漠等三类主要的对待金钱的态度,并分析了不同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因仕途失意,曾游历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他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是元散曲中文采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生专作散曲,尤致力于小令,他的《小山乐府》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最多者。所作多写景言情,感怀不遇,间有不满现实之作。《[越调]天净沙·江上》是他的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小令。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调自元人小令衍生出之后,其所用曲调整体上经历了由借用散曲曲牌到自创专属曲调的变化历程。明清时调从散曲曲牌系统中借用曲调与自创专属曲调之间呈现出了相反相对的发展趋势,散曲曲牌对歌谣时调在曲调方面的影响总体呈现出逐渐削减直至消逝的趋向。随着歌谣时调自创专属曲调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借用自南北散曲曲牌系统的曲调在不断减少,这实际上正体现了歌谣时调自元人小令衍生出后,不断发展、逐渐自成体系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3.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他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 ,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文人化倾向 ,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的诞生与市井间流行的俚俗歌曲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散曲诞生之后,有元一代的俚歌俗曲与散曲共生互动,对各自的发展及风格面貌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中叶散曲的复兴,并非如诸论家所言是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前,而是陈铎、王磐、唐寅等南派曲家在前,正是这些词场才子在成化、弘治年间的散曲创作最先促进了明中叶散曲的复兴。他们的散曲作品多属词场应歌之曲,内容以闺情与艳情为主,市井气息较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青楼文学。词场才子之曲之所以在成、弘时期的江南一带兴起,与时代思潮的变化和竞逐繁华奢靡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效祖是时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它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人化倾向,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0.
1980年春,在辽宁图书馆馆藏中发现了罗振玉先生旧藏的元代杨朝英所解《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元人散曲珍本书的第四次发现。 这次发现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下简称明抄残存六卷本)中所收元人散曲,在很多方面超过了1955年隋树森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元杨朝英辑《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九卷本(下简称明抄九卷本,是现存元人散曲选本最早的一部)。它不仅可以对明抄九卷本中的很多作品进行校订,而且增补了十三个作家(其中两名是《录鬼簿》中所无,另一名为无名氏)的二十五首套曲。这么多埋被没达五个世纪的元人散套的重新出世,为元代曲苑增添了十分绚丽的色彩,值得庆贺。 笔者能一睹明抄残存六卷本珍本,并首次将其中被淹没已久的马致远的六个新套曲编入拙著《东篱乐府全集》(此书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实在是平生一大幸事。和马致远原有散曲作品(指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中所收)相比,这新发现的六个套曲无论是在内容或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对学界研究元曲,研究马致远,无疑将起重要作用。 现先披露马致远六首新曲中的部分作品,以饗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