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李济海对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而且“这个词.“‘而且‘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指着写在黑板上的“而且“自问自答说,“‘而且‘就是进一步的意思.“说完,他在“而且“的后面画了一个破折号,把“进一步的意思“写在破折号的后面.训练有素、眼明手快的学生们立刻把它抄在本子上.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而且“造个句子.有一位学生造出了这样一个句子: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向前三步走,我们就而且、而且、再而且.……  相似文献   

2.
一、世纪末,“新星“升起   本世纪九十年代,散文这块土地上绽放着一朵奇葩--“明星散文“.90年代,文化上由官本位下的“文以载道“到“文以启人“、“文以愉人“的民本文化的转型,在散文创作中呈现了一种雅俗共存的双向并流态势.“雅“,指那种弘扬真、善、美,扬弃假、恶、丑,把人们导向高尚、文明、进步的散文,是一种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热爱人生、发扬真理的散文.“俗“,指那些题材日常化、主题浅近化、形式大众化、语言生动化的通俗散文.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快捷变化,使广大群众对“快餐文学“的需求增强.在文化阅读中追求一种融可读性、趣味性、娱乐性、通俗性于一体的大众散文.因此,俗散文也就适应时代潮流,应运滋长.而“明星“散文更是如雨后之笋,不断涌现.   ……  相似文献   

3.
新编“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增加了一章“实数集”.在这一章中遇到了“总可以实施”、“不可以实施”、“不是总可以实施”三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总可以实施”表示命题在给定条件下总是成立的,即结论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2):126-128
一、背景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 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交流收获“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5.
孙犁的《山地回忆》,主要记叙了“一双袜子”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给“我”做了一双袜子的“小妞”.作者通过“我”与小妞的“河边偶遇”,写出了小妞跟“我”的“吵”、小妞向“我”的“笑”、小妞对“我”的“问”.就在这吵、笑、问中,奠定了小妞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基础,用笔极为巧妙.一、妙在“吵”出了小妞独特个性小妞的出场是跟“我”吵出来的.她和“我”一见面就吵,细嚼这段“吵文”真是妙趣横生.作者叙述“我”和小妞在河边初遇说:“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真是未见其人,先闻  相似文献   

6.
&;lt;爱迪生&;gt;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在此之前,课文中曾出现过“节省“一词.“节省“、“省吃俭用“在课文里先后出现,对突出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怕挫折、勇于实验、顽强拼搏的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省吃俭用“一词,笔者前后进行过两次教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双休日,她上街买东西,碰到了她以前教过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昔日精心培养、百般关照的“优秀生“,另一个则是曾经三天两头进办公室的“双差生“.……  相似文献   

8.
“小费?小费!”正在忙碌的服务员小敬看到杵在服务台闭目养神的小费,气不打一处来.两个人同是到饭店实习的服务员,小敬总是踏实本分做自己的事,而小费却总是钻空偷懒. “干什么呀?”小费半睁开双眼,不满地看向小敬.“快过来帮忙,就知道在那里歇着!”“来了,来了……”小费不耐烦地挪过去帮忙收拾,眼神却四处乱瞟. “噔、噔、噔……”一阵高跟鞋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清晰可闻地在大厅响起,随后而来的是一阵浓浓的香水味,一个穿戴时尚的摩登女郎扭着腰肢来到了饭店.  相似文献   

9.
医生以“望、闻、问、切“四法探测病情,我也曾沿袭此法把脉自己的学生,一度屡试不爽,但如今其灵验度却受到了挑战.   性格的多重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意识与孩子身份的尴尬,思维的独立性和生活的依赖性等矛盾碰撞,形成了复杂的少年“心理个体“.仅从衣着看,似乎个个都个性奔放,然则在同学堆中侃侃而谈的他们,于父母、师长面前则沉默寡言;朋友近在咫尺,却羞于推心置腹,笔友远在天涯而书信不断,更有的把网上难察真情的他(她)当做了生死之交……这些非理性的行为表象背后有何秘密?“望、闻、问、切“等方式已很难叩开孩子们向成人世界筑起的“心理围墙“,一个偶然的尝试,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突破了这道围墙.……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我在大班开展了“读经典“活动.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唐诗接龙比赛,一方首先“抛球“--念上句,另一方很快“接球“--念下句,你来我往,接得又快又对者为胜.在男孩女孩分组较量中,男孩总是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11.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每位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巧妙地应用批评手段,以达到“通“情、“达“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2.
还课堂一片空白,就是让课堂保持一定程度的“休止“与“停顿“,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创造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牵引下,过分强调或无限夸大了“导“的作用.老师总是带领学生去解决问题,去攻克重难点,自觉不自觉地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几乎等于“听“、“抄“、“答“,教又成了“讲“、“读“、“考“,学与教完全成了一种灌注式的被动者与主动者的关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偶尔读了一位小学二年级女生的日记.我欣喜地发现,那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日记,犹如早晨闪动在草叶上的露珠儿,晶莹剔透.其中“小白兔的眼睛红得像妈妈刚从街上买回来的红草莓“这句话更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海教夫婿觅封候,”诗中出现了一次突然转变.少妇本来是在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春.但春日的绿柳引发了一个强烈的感念.赏春的欢悦之情也在瞬间让位于对爱的渴求.可以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与中国传统叙事文学“起承转合”的模式恰好相合:“闺中”一句为“起”.“春日”一句为“承”,都在铺叙行为,描绘环境;“忽见”一句为“转”叙写了一次感知过程,也是情感转变的契机.“悔教”一句为“合”,写出了转变的结果:少妇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抒情诗中的这种叙事结构,很富有偶然性,尤其是那一“转”,绿柳意象的出现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手指在拨动读者的心弦.  相似文献   

15.
一   “作文与生活“,还可以而且应该倒过来说一遍:“生活与作文“.前者的着眼点在“作文“,后者的着眼点在“生活“.两个说法合起来,是这样一个公式:生活一作文一生活.作文,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  相似文献   

16.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   &;lt;草船借箭&;gt;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  相似文献   

17.
写一篇稿子,有两件事是极为重要的:一是能够敏锐地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二是善于根据主旨对写作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这情形好比艺术家做根雕,不是随便什么根都可以拿来做根雕的,必须要以艺术家的慧眼,敏锐地发现可雕之材.比如,根雕艺术家在野外看到了一个树根,他对着这树根反复地端详,揣摩,觉得可以用它雕成一条蟠曲的苍龙.这就是“发现“材料.然而“可雕之材“并不就是根雕艺术品,还要经过艺术家的砍削打磨,“因势赋形“.比如,削掉一些于造型无用的枝杈、结疤,龙头部分要细加雕琢,再嵌上两只闪闪发光的眼晴,等等.这就是对材料的“提炼“.……  相似文献   

18.
上&;lt;桂林山水甲天下&;gt;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文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   “‘西湖‘在浙江省啊.“好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毕竟这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区,他们喊了以后还得意洋洋.   ……  相似文献   

19.
“面面俱到”或“一讲到底”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天的课堂上,仍有其身影,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转变教法,变“面面俱到”为“以点带面”,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使中学语文教学进入系统、有序、科学、严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从数学知识中“拿来“   (1)挖掘知识点的背景材料   数学,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科学知识.但在教学中我们推行的往往是“惟理性教学模式“,数学在学生眼中成了枯燥、机械的代名词.因此,就有必要进行人文资源的挖掘,使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