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阔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申息之师"是楚国在灭淮河上游的申国、息国后建立的一支部队,它多次参加楚国开疆拓土的战争,近年来,"申息之师"成为信阳对外宣传的名片之一。然而,历史上对"申息之师"的记载疑窦丛生,对"申息之师"的构成、规模、战功和历史作用进行考证和辨伪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师陀的系列散文诗《夏侯杞》在建国前没有出版,因作者误编、修订等诸种因素,《师陀全集》中的《夏侯杞》已失去了当年的原貌。本文通过对“原刊本”的搜寻、“原刊本”与修订本的校读,设法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还原《夏侯杞》的本来面貌,纠正师陀史料整理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秦国因建国较晚,又僻居西戎之地,故其官制很不完备。本文简析了这套官制的特点,指出了这套官制存在的进步性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相关几年冯京第反清复明行踪的排比,找到了乞师日本的时空定位;从而也辩明冯京第乞师日本只有一次,不存在全祖望所说的“冯京第二次乞师事”。  相似文献   

7.
"内婚制"为部族内的"同姓相婚"。春秋时期,宋国贵族虽然仍有实行超出五服之外的内婚制的传统,但国君阶层的婚姻形式并不限于内婚制,内婚制的比重已微乎其微,并且至春秋末年时已经被外婚制取代。而贵族中卿大夫阶层,内婚制的习俗仍很严重,这可从史料中很少发现有与他国贵族或本国异姓贵族通婚的事实得到证明。宋国内婚制是殷周两种婚姻制度对立的产物,也是殷周两种文化形态、生活形态交融斗争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畸形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围绕君权与卿权的互动,同、异姓氏族间的博弈,郑国氏族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郑武、庄时期,郑国的氏族形态只是一氏一族,一世即亡,殆至文、穆时期,延及数世的大家族逐渐形成;郑悼、成时期,同、异姓氏族博弈,殆至僖、简公时期,异姓氏族消亡,同姓氏族膨胀,七穆世卿制形成;郑简、定公时期,七穆氏族繁荣发展,势力达到了顶峰,殆至献、共时期,印、丰、国、游四氏相继衰落,罕、驷两族共享了郑国政治。郑国政治与其氏族密切相关,其氏族的流变推动和影响着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直罗镇战役与109师之被歼,对于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之路以及西安事变的爆发,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史学界对该役及相关史事的记述,迄今仍有不少似是而非之处。本文就此逐一作了考辨,以求恢复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将白起所拔,流放中的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而楚地夷陵也被白起所烧,古邑夷陵始见于史,而其所建年代遂成一谜。经考,春秋时期楚地夷陵建城缘于"楚之西塞"向荆门、虎牙一带延伸。公元前691年,虎牙滩所建而后称为"夷陵城"与荆门山所建被称为"荆门城"的两座城,是今宜昌市区最早的城邑,至2015年已有2 706年的历史。此间夷陵移建缘于"楚之西塞"向西陵峡口延伸,年代可能在公元前675年。随着虎牙滩城邑移至西陵峡口长江左岸一带后,原虎牙滩城在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而荆门城仍延续下来,直至晋初王濬率军下益州灭东吴时才被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官方史书、地方志、私人撰述考证明代军务总督的渊源及始设时间,指出《饮定续文献通考》、《春明梦余录》等书的错误记载,确定明代军务总督的始设时间是英宗正统六年。  相似文献   

12.
赵国官制考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步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国王以下建立了以相国和将军为文武百官之长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官吏;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都尉、裨将、军中侯等军官;与将相平行的还有教导国王或大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官。此外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官吏,有宦者令等。纵横交错,统取决于君主,构成了君主专制的官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义务教育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建议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把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加强生师信的深度融合是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格品性等外显的综合表现.近代欧洲的三位教育家--洛克、卢梭和第斯多惠,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的教师形象,即:德性之师、率性之师与真理之师.三种教师形象既兼具师者的共性,又个性鲜明,对于当今时代塑造理想的教师形象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的官制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门,但是对于魏晋时期的王国属官由于史料记载较少,所以研究的并不是很多。魏晋南朝时期各地的王国星罗分布。王国官吏由于和诸王的特殊的关系,经常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政治,左右着政局的发展,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二重证据法”的指导下梳理汉代出土资料有关官制的内容时,发现汉代中央官制存在许多问题,如实物所见御史职权的广泛性、水衡都尉还负责太官御井的管理、汉初太官称长等。这些内容可补史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海燕 《广西教育》2012,(38):53-54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地位本课为实验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课以现代师生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兼顾传统师生观的合理成分,对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有重要意义,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做了铺垫。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君和师的关系 ,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孔子以前 ,君和师的角色是相混的 ,君主本身承担着师的角色 ,这时师的作用很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师的角色已经独立 ,天下未归于一统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 ,师的地位最高 ;第三个阶段在秦朝 ,天下归于一统 ,秦的统治者极力排斥师的地位 ,焚书坑儒 ,号召人们以吏为师。第四个阶段在汉以后 ,道屈于势仍是君师关系的主流 ,但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 ,也多作出尊师重道之举。基于此 ,本文将分四部分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  师在传统社会中 ,一直被认为是知“道”者 ,向人们传“道”、…  相似文献   

19.
师 ,甲文取其半 ,象形字 ;金文合成今师字的字形 ,会意字。师字在甲文、金文时代都作军队、战争讲 ,也是军官、职官名并延及师长等义。《易·师》卦讲战争事 ,《周易》另外还有《同人》、《离》、《晋》、《革》四卦等讲军事。它们反映了商、周时期部族、方国之间的斗争 ,折射出那一历史时代人们对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记师陀先生     
<正>师陀先生,著名作家。原名王长简,1910年生于河南杞县。1984年我去上海向这位老乡约稿。记得那是9月的一天下午,我打听到他的住址,再按着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