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为大学组织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在提升大学组织治理质量与效率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组织治理革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依然存在权责定位模糊,大学组织治理的"互联网+"系统缺陷、权力运行失调,学术权力运行的"互联网+"保障缺乏、参与主体缺位,大学组织治理的"互联网+"监督缺位的问题,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的多元、协调、共享、一体的特点,把握政府、社会及大学等关键要素,建立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安徽省亳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的探索和实践,从凝聚明确目标、重新整合资源、有效运用工具、科学控制责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市的主要做法,并就这种新型政务服务模式在“变”“重”“零”成效方面的实践价值进行描述。通过调研,指出其在提交材料的重复性、办事大厅还处在初中级应用阶段、部分行政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问题,提出以此为突破口,强化网上监督,提高服务意识,按涉密等级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统一部署基层网上办事大厅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推动科技教育快速有效发展,提升了高校教育创新力。对河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制度建设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地方高校与"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较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亟需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地方高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结构模型,以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鼓励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分支和转型;创新课程体系设计;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5.
日前,广东省信息中心发布消息称,截至2014年12月底,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省、市、县三级大厅共进驻事项87000多项,省直部门和地市网上申办业务量突破2000万宗。其中,省直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9%。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要求,行政审批要实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近年来,广东以省网上办事大厅为重要抓手,致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并通过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政府行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政务中心作为政府为方便民众咨询政府政务信息,办理行政审批相关事务,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投诉等体现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而设立的行政机构,虽不同的地方政府政务中心在名称设置、所属级别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基本工作机制基本一致,通过设置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达到便民、高效、阳光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渐深入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时代到来,地方政府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深化服务特色,为人们提供更理想的服务,将自身的结构、服务特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和地方政府政务中心的系统分析,对"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政务中心服务的创新思路展开探索,为提升地方政府政务中心的服务质量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互联网+"新形态下的图书馆新理念、新发展课题,探讨了"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期待图书馆"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简单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质量等新常态"互联网+"融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基础上,提出发挥政府的"互联网+"引导作用,开展丰富的"互联网+"教育活动以及注重与企业的"互联网+"教育合作等新常态"互联网+"融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相关方式.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环境给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所面临的大环境,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特点、模式、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流行趋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逐渐成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最关注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互联网领域成为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误解。所以,基于"互联网+"的视域,高职院校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阐述"互联网+"视域下研究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通过开放共享,实现协同发展,最终出现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实现"1+1>2"。从高校治理出发,应着眼于"平等、开放、协同、共享"的价值理念,将"互联网+"视为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现代化的客观环境和现实基础,以积极的心态推动"互联网+"在内外两个层面治理的融合和扩散,实现高校治理过程的再造,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工业制造4.0时代的悄然而至,探索"互联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瓶颈,构建"互联网+"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党的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具有重要价值。在"互联网+"模式下,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个别高校党建还不适应"互联网+"模式,需要大力改革和创新。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正不断冲击着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的社区治理格局,现代社区治理应走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道路,围绕社区治理创新这一目标解决社区治理中信息不对称、治理方式陈旧的等问题,构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中心治理为基础,以线上和线下监督相结合为保障的治理模式,加强社区治理队伍建设,保障新技术工具的研发,最终促进社区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范式,正加速改变着传统业态,也将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潮流。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和"产业"双重属性,为"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带来了丰富的逻辑内涵,通过产业网络重构、社会多元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模式再造等,促使职业教育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度融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提高职业教育的创新力、适应力和竞争力,进而从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未来战略布局、优化院校内外治理、创新专业建设机制等方面厘清"互联网+"战略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创造推动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以"互联网+"为基点发展创新创业,加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四体一位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根据"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结合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现状,以"互联网+"核心技术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环境平台建设以及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方面,来探索构建"互联网+"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精英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以信息高效而构建的"互联网+"模式,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实现自我创新的科学路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民族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剖析当前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探究"互联网+"下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构建符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提出了民族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深入分析了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特色,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出发,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理,"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新变化和新活力。本文在介绍"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基础上,将对"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