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5-17
邢地历史悠久,范成大、元好问、耶律楚材、李攀龙、归有光、顾炎武等许多文学家游学仕宦、旅居于邢地,倾慕于邢地山水风物,以邢地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成就了文学史上不朽的邢襄书写。同时,邢地诞生魏收、魏征、宋璟、张祜、刘秉忠、元明善、顾随等很多知名作家,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探讨元代文学特色,必须充分重视其生活于其中的北方特定环境下北学风气及传统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只有立足于此,才能将元代邢地文人学术与文学的研究置于一个合理的角度.《宋元学案补遗》中注明有多位与秉忠同为邵学续传之人,他们多为北方学者,其中张文谦、张易更是秉忠之同邑、好友.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不可不涉及其学术思潮,同理,一个地区的文学状况不可不涉及其学术思潮研究,因此,对于元代邢地文入学术的探讨也是研究他们文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论东晋永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标举“永和文学”这个文学史概念,并用以指称被一般文学史著作忽略的东晋中前期文学。本文认为,永和年间聚居会稽的名士,具有迥异于前代名士的独特心态与士风,其所作诗文,均意在排遣生命悲感。本文从玄言文学、山水文学、山水理论、风谣体诗四个方面论述了永和文学的特征,确定了它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者对玄言诗的文学性、山水理论的哲学底蕴、风谣体诗的初创意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玩抒写胸中郁愤的游记散文。这些文章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千万孤独”的心情,他将自我的心态情绪、人生体悟、生活见解与山水融为一体,借山水自喻,托物言志,寄情感怀。从独特的心情、独特的山水、独特的文章、独特的贡献四个角度去分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呈现其寄情于山水,绘山水以奇异;融情于山水,赋山水以灵魂的特色。作为山水游记里程碑式的发展标志,《永州八记》彰显了柳宗元作为一代文豪对山水游记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6.
传统山水田园文学是一种专属于文人阶层的文学,以隐逸、避世的思想为基调,因而在现代社会现实主义提倡者的眼中,一向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美本身便有其存在价值,从山水田园文学中所发掘的丰富自然美,是值得探讨与推广的。现今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相当疏离,而山水田园文学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审美文化,都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省思的参考与借鉴,从这方面看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9,(4):61-65
"山中宰相"陶弘景,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身,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创作主旨的矛盾性、多样性。以王京州的《陶弘景集校注》为底本,对其文学主旨分忧国忧民、经时济世的仁义关怀,悠游隐逸、纵情山水的忘我归真,佛道双修、收敛本性的矛盾悲痛三部分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对象。神话中对自然的表现并不是以审美的形态出现的,将其纳入审美视野并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一起的,则是从《诗经》开始的。之后,汉魏六朝作家全方位地关注自然,开了山水文学之先河。到了唐代,以孟浩然、王维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把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感受生命的活力,抒发对自然的独特慨叹,将山水文学推上了顶峰。宋人全面继承了唐人的山水精神,同时又刻意追求寓意于物,使自然、人生高度融合,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9.
明末大臣杨嗣昌,与同时代文人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均有交游唱和。其诗文作品内容广泛,以山水纪游之作成就为最高。其文学主张和作品风格接近于公安、竟陵派,但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与他终身勉力从政的人生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山水文学之祖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采用富有形象性、艺术性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自然景物、民俗风情、古迹名胜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刻画尽致,文词隽永,传神逼真,给人以很高的美学感受。它对我国山水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柳宗元、苏轼、徐霞客等人的山水文学作品都与《水经注》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故称为"山水文学之祖"。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学”是适应旅游与旅游业的兴起而提出来的。作为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山水文学,它以山水为描绘对象,通过描山绘水,尽力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古代山水文学作家,不但为我国古代文学增光添彩,也为旅游文学提供了借鉴。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旅游文学,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山水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文学的优良传统 ,将自然山水情感化 ,人格化 ,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 ,首创了山水文学中具有形象性、抒情性的议论方式 ,创造了一种精炼、优美、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语言 ,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山水文学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4.
邢地在商王祖乙迁都时地名不可考,商都由邢地迁出后,"井方"方国内迁于此,邢地遂得名"井",后演变为"邢"字。西周邢侯国的建立,对邢台的历史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对邢国墓地和南小汪遗址两处邢侯国的遗存开展了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独特大方,纹饰庄重生动,制作异常精美,显示了很高的制作水平,说明周代邢侯国的社会文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与戎狄的长年战争是其衰落的主要因素,最终因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攻伐而灭亡,这也同时加速了邢姓群体播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吟唱歌咏,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山水诗文,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相似文献   

16.
张晓宁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66-67,84
山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但在宋代正统散文中却不易找到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然而宋代词序中却有不少可以山水小品视之,成为山水小品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在宋代文学中的归宿之一。之所以如此,与词序是一种非独立的文体不无关系,通过分析以姜夔与周密为代表的山水词序便可得以印证。  相似文献   

17.
儒学对山水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儒学对山水文学的萌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儒学促进了士人山水审美情趣的形成,儒家情性观对山水文学重抒情的艺术特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敏锐的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比德”为基本特征的先秦自然美学思想,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原因在于自然山水在净化人格、培养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墨客总是摆脱不了与政治的于系。所以当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便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其中当属“贬官文学”最为奇特。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学”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最典型的是柳宗元与苏轼的事例。“贬官文学”之所以称其为一种文化,必定其中有一定内涵,深层次挖掘必定有其“宝藏”,所以要透过现象看出其中本质,根据上述事例我从几方面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20.
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郦道元全面清理并继承了前人有关山水审美的成果,在理论上肯定了山水审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第二,酃道元不是孤立地描写山水,而是将其放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加以表现,在自然景观中往往有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第三,《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