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增长,防范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债务规模、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评价体系,然后在对广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债务资金投向的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14个评价指标进行了赋权,计算得到了广西14个地级市的政府债务风险综合得分,并利用三倍标准差原理划分风险区间,进行了预警标识。最终结果显示:南宁市处于低风险区,大部分地级市处于中度风险区,仅有河池市和百色市落入高风险区。要防范与化解广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警惕局部债务风险,提高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绩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存在不足,所以,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建模和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面对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单一的数量评估方法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和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因此,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应当更多地从质量评估方法上着手,从制度层面上来研究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体制及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来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十分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系统地研究,提出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面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并降低其债务风险在当前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系统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各类存量债务的置换工作也在稳定有序进行中。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债务风险也正在随之产生。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通过相关指标来反映具体的债务风险情况,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评价。最后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提出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逐渐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任其向中央政府转移,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简要分析了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指出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方面,进而揭示了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特征,明确了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隐性赤字的存在、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及自身的缺陷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构成了地方财政的潜在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应尽快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债务融资压力,进一步完善税制,分清各级政府的偿债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的相关数据,对当前江苏政府性债务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风险评价,深入查找风险根源,并提出了完善江苏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试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债务风险指标、政府现金流量表、债务可持续性三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危机下,各级政府要"两手抓",防范复苏风险的同时要抓好经济发展。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为积极推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采取了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后,对化解政府债务的背景、债务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调查摸底,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上积极主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乡镇债务现状,形成原因及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举借债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对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明确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的权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行管理和增强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控制。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债务管理制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范围仍未厘清,没有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以及缺乏规范的问责制度等。对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措施应包括采取行政控制和制度约束,细化规模控制机制以及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传导到亚洲,我国省、地、县、乡四级地方政府累积起来的债务规模巨大。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不仅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信用问题,还将影响到当地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因而,在全球性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国外政府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处理来反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寻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由于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举借行为不规范、使用效益差、管理不统一等问题,呈现出规模大、隐蔽性强、缺乏预警和控制机制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规模、结构、效率和外在风险。因此,要改革现行的分税制,健全财税体制;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培植地方财源。应通过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宏观债务风险是从整体债权人的角度分析的债务风险。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处于偏低的水平,居民和企业债务风险则处于偏高的水平。我国居民和企业负债率偏高的供给方原因是我国货币供给的持续增长,需求方的原因是我国企业依赖于债务融资以及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迅速发展。我国政府负债率趋向上升的原因是我国中央政府支出肩负着经济建设的职能以及地方政府具有内在的借债冲动。宏观负债率的不断上升带来宏观债务风险,如果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或者经济持续出现不景气,宏观债务风险将会爆发,并对宏观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我国政府要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转变财政赤字观和抑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冲动来防范宏观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以来,为了配合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日益扩张,潜在风险隐患也日渐暴露。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有着极强的联动性,这种联动机制积聚放大了风险缺口,成为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爆发点和监控点。基于此,防范风险联动就需要构建风险联动预警机制,强化法律制度性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建立地方政府融资监管机构,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过高的债务则可能拖垮当地的经济[1]。随着我国市场化与城市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的融资体系不规范,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企。如何完善融资体系,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一大课题。本文在研究地方债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探讨了过高的债务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9,(2):52-5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邢台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控制、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找到新的出口。在了解邢台市目前PPP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分析PPP模式在邢台市运行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及我国其他地方PPP模式发展经验,为PPP融资模式在邢台市的健康运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县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县域经济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为下一步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通过对县域经济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可采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建立健全债务担保机制”等措施防范和化解基层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