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黄河曾多次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是距今最近的一次。这次改道!奠定了今天黄河的流势,同时也引发了晚清历史上咸、同、光三朝三十余年的河政之争。本文认为频仍的黄河水患是河政之争的主因,黄河流向是河政之争的焦点;河运兼治是河政之争的目的,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社会的动及治河方法的不当,终使河政之争争不决。  相似文献   

2.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4.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5.
汉代黄河屡屡决口泛滥,造成严重水灾。其原因,一是无计划地围垦而使河道紊乱;二是黄河的多沙特征及其对河床的淤积。汉朝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力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尤其是东汉王景治河,系统地修筑了黄河大堤,使黄河七百余年相对安流。但王景治河只是治标之法,要根治黄河,还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植树造林,保持中游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汉代黄河屡次决口兖州附近河段,除了与当地土质疏松、河道复杂有关外,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决策者、河道治理的指挥者、治河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以及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满足并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治理好黄河水患,使黄河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7.
一明初,黄河下游的河道,大致维持着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道后的原样,在今河南、封邱、兰考间分成两大支流:南流往兰考、商邱,流向今江苏砀山东南,侵夺泗淮水道,由徐州、宿迁、淮阳、涟水转向东北入海。这是黄河的主流。北流会合北清河(济水故道,亦即今黄河),经今山东濮县、济南,在利津东北入海。黄河北流的地势比较平衍,河水在封邱东南的铜瓦厢形成一大弯曲,趋势很自然地奔向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有一幅“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教材第49页),图中黄河经山东入渤海,是东北流向。但是,黄河在1938年花园口决堤至1947年堵口复归故道期间应为东南流向,仔细分析此图所示均为1945年的历史内容,这显然是历史时空不符。一、黄河决口与复归故道的时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自从1855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渤海,一直保持东北流向。1938年5月,日军发动对徐州地区的进攻……6月,国民党政府下令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以洪水阻敌前进,掩护国民党军队的撤退。黄河遂由原来的东北流向改为东南流向,大部…  相似文献   

9.
黄河肆虐河南,终明一代都没有停止。黄河决口对河南地区造成的伤害不仅在于河决的当时,而且殃及后世。河南省级官员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官员,如何治河、如何救灾、如何治民成为其主要施政内容之一。他们采取具体有效措施治理河灾。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铜瓦厢黄河改道后,清廷在荒政与治黄的施政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大体维持了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然而,其施政进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也显现出国家控制能力的衰退,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面临严峻考验,改弦更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清代人民在二百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河技术,但也有沉重的教训值得深思和借鉴。通过对清代黄河治理的思考,提出了当今黄河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往往造成严重水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了北宋历朝的大事.在"筑、堵、疏、开"等治河手段的运用中,以梢芟为主的物料起着重要作用,且需求量巨大,北宋政府采取组织人力就近采伐、科配于民、购买等方式获取治河物料,但这些方式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不仅毁坏了河堤,加剧了黄河决溢的发生,而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1利津滩区现状 1.1河道(滩区)概况 利津黄河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逐渐形成的,河道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自上界利津县北宋镇董王村入境,主要流经北宋、利津、盐窝、北岭及陈庄等五个乡(镇),由利津县陈庄镇爱国村流出境外,全长74km,现河道的滩区内有堤防工程77.865km、险工工程8.346km及控导(护滩)工程长15.922km、引黄涵闸工程4座,防洪标准均为防御利津站11000m3/s以下的洪水,滩区内有三处避水村台,安全避洪标准为8000-10000m3/s。  相似文献   

14.
魏源能在近代初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案,与其早期对清王朝军国大政的密切关注是分不开的。其早期社会改革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1)商船海运漕粮,避开淤塞的运河与层层盘剥的各色官吏,发挥商人的作用;(2)改道治河,恢复黄河故道,将宋元时期人为造成的黄河夺淮入海的格局改变过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治理问题,以省却每年千百万两治河费;(3)用票盐之法取代纲盐之制,化简贩盐手续,降低成本增加盐课;(4)变革用人取士制度,选拔救世的“才臣”,以挽救清朝日渐颓败的形势。魏源深刻认识到清朝中叶以来病症的要害,提出了自己的较符合实际的建策,显现了这位治国高手经世之才能。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关东等地区严重受灾,但二十余年间得不到彻底治理。"强塞未必应天"观念在意识形态上对汉武帝政策抉择的制约束缚,以及服从既定国策的政治战略的需要,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6-16
新华网报道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最近首次正式提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水利界人士评价说,这一全新的治河理念。标志着中国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黎世序是嘉道时期治河名臣。在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力主修缮黄河堤防,加固两岸险工,推广碎石坦坡护堤技术,积极整饬河工弊政,使黄河治理出现了新局面。他的治绩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其自身能力、两江总督的配合、幕僚的辅佐、皇帝的支持密切相关。其治河经历充分表明,治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总结上半年的工作,大力推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体系建设,落实下半年工作任务,为实现黄河治理终极目标而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9.
贾鲁,元一代名臣,曾总督治理黄河与汴河,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其治河策略和功绩,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因此,探讨和分析贾鲁治河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其历史功绩给予正确评价,同时对于今日河道治理,造福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皇帝之一,在他任期,曾不遗余力地治理黄河,为民兴利。其诸项兴修水利的举措,从治河到治国的英明决策,不愧千古一帝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