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以学徒制的制度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将学徒制的历史分为了前学徒制、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分别对各个时期影响学徒制的历史背景以及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制度形态和教学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在对不同阶段学徒制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与总结了学徒制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与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不同时期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它们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及美国的注册学徒制等。我国要发展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汇入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浪潮,向其他国家学习,而美国的职业教育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美国注册学徒制可以为我国正在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徒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言传身教的形式,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提出的, “现代学徒制”使高职类建筑专业从单纯的学校培养人才,扩展到与社会、企业、技工师傅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使单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徒制”,发展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代学徒制”.从分析现代学徒制入手,总结高职类建筑专业与现代学徒制契合点,为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依据及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传统学徒制无法应对新兴工商业人才供给需求,被练习生制逐渐替代。练习生制有三种起源说--英国说、日本说和中国说,经历了清末明初产生期、民国繁荣期、建国之初嬗变期三个演变历程,主要采取企业自主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间接训练培养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学徒制的革新,实现了人才观念、培养模式、人事管理、职业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探索出较为科学、系统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范式,这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现代学徒制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学徒制历史演变的梳理,对不同时期职业素养培养特征进行比较,针对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精准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学校或企业对职业素养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现代学徒政策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人才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将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国情、现行教育制度等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以政府统筹和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烹饪专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结合培养、校企双导师制、校企融通考评等方式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稳定的师徒关系是现代学徒制能否成功构建的重要基础。师徒关系从私人发展走向制度发展,经历了个体手工业学徒制时期、传统行会学徒制时期、企业学徒制时期以及现代学徒制时期等四个阶段。在现代产业形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不断向制度化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师傅管理规范,完善师傅资格评价等级;重视师傅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师傅培训体系;采取师徒双向选择,形成双向互动学习与反馈;规范学徒评价标准,促进学徒职业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徒制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在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变迁和诸多因素影响,逐渐由传统学徒制蜕变为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又具有各自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