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教师流动制度之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对人们之间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我国教师流动制度的创建也必然会引发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有效化解存在着的各种利益冲突,从而保障教师流动制度能够顺利的建立、推行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信托利益平衡机制决定着信托制度的命运。信托外部关系的利益冲突无法通过内部的信托契约得以化解,必须依靠信托法加以调节。通过分析信托外部关系利益冲突的根源及特征,将其中的债权性利益冲突类型化,试图构建平衡信托外部关系利益冲突的专门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是导致当前社会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失衡现状的根本原因。而利益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观念落后、相关体制和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的存在,因此,从更新观念入手,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发展意识,完善专业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建立多方参与下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制约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中,大学生是双重身份的主体:对于高等教育机会需求而言,学生是需求主体;对劳动力市场而言,大学毕业生将成为劳动力供给主体。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供求均衡度的计量指标,也是实现各个主体利益的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框架下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配置的关键,以保障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从利益的视角而言,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在本质上也是利益协调制度,是协调和维护不同利益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学分制改革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当前学分制改革困境缘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存在权利利益、经济利益、观念利益以及知识利益的冲突,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要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多方群体利益渠道;放权与定责并进,法制、民主、责任意识与制度共建;整合高校利益分配,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的利益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从利益分析的视角而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当前改革困境恰缘于复杂多样的利益冲突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构建有效利益整合机制可以从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合理运用市场手段以及增强主体整合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寻求改革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多种利益的交织体,和谐班级的创建有赖于其利益实现机制的成功构建,和谐班级的利益实现机制包括利益价值导向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监督约束机制、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共享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大变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自实施以来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改革中,各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围绕着利益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目标的不同产生各种博弈行为,影响和制约着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为缓和各方利益冲突,有必要通过增加国家经费投入、完善奖励考评机制、强化问责机制等方式,来减少利益主体间无序博弈行为的发生,进而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交服务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显性效率后,迎来了改革的瓶颈。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企业、公众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表现为效率至上与服务均等之间的较量,公交公益与企业赢利之间的对立,公众期望与政府诉求之间的偏差,政府责任与企业伦理之间的博弈。这些利益冲突源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地位不对等,公交服务不同属性之间不兼容,公共性与经济性价值取向不协调,市场化目标与国有化手段不一致。市场化初期,这些利益冲突虽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规制机制进行一定的化解。  相似文献   

12.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格局呈现多元化,政府、高等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成为追求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致使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之间利益问题凸显,并产生了彼此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供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本文论述了供求结构失衡的两个表现:其一,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变化不相协调;其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日益严重的利益冲突,我国应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发挥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府、社会中间组织等主体不同的利益整合功能,完善各种整合机制,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一切便利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在利益整合中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建立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的过程是一个挑战。可以这样说,底线是社会的稳定,上限是利益的表达,两者之间是形成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空间。需要做的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估主体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各评估主体利益冲突;评估主体缺乏专业素养。针对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完善对策:运用治理理论协调各评估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各评估主体的专业素养;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冲突是社会和谐的最大挑战。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要协调利益冲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利益均衡。而利益均衡实现的根本途径要靠建立健全各种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来看。高等教育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个体之间具有“一对一”互动模式下的本位职能利益诉求。在当前供给制度背景下要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矛盾、协调利益诉求,就要在制度创新方面坚持利益均衡原则,通过搭建利益协调平台,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的各自作用,探索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架构各利益主体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内容、框架,拓宽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渠道,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中利益相关主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多主体、多形式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还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利益表达机制不畅以至利益冲突等问题。在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要紧紧围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管办评分离,明晰政府、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机构在高等教育治理与评价中的责权利,建立各主体间更加紧密和更加有效的合作对话机制,实现高等教育整体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处于变革中的学校组织来说,冲突无处不在,但利益冲突却是学校变革中冲突的焦点。学校变革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多种形式,而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威及权力结构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集体行动"逻辑所导致的"囚徒困境"。基于此,化解学校变革利益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利益冲突管理以及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共享",而后者则需从达成"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契合、实现异质合作以及激发主体的道德使命感三方面切入来实现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评估中主要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第三方这三大利益主体。在评估活动中三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评估任务,但同时三者又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不相容。从 激励相容视野出发,三大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不相容是引发高等教育评估中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根据激励相容理论,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需要建立具有激励相容机制的评估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是规避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策略。具体包括前期的准备措施、评估机制的建立以及后期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