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迁移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秋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并千方百计防止负迁移的出现,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设置正迁移情境;二、为正迁移作前提;三、为正迁移作创造条件;四、实现正迁移. 相似文献
2.
3.
4.
突民维定势在物理知识迁移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82-83
本应用迁移理论对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突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明了巧用迁移方法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及其组织特征(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辨别性等)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这种影响起积极、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相反,如果这种影响起干扰、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邹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2,16(2):121-122,124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 ,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每当学习者进行新的学习时 ,都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先前所学的知识、技能相联系 ,而后继的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对以前的学习结果产生某些影响。因而 ,心理学家提出迁移这一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时 ,称为“积极迁移”或“正迁移”,反之 ,则称“消极迁移”或“负迁移”。物理知识的迁移 ,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 ,缩简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 ,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概念、原理、规则乃至方法、态度 ,通过认识的重… 相似文献
7.
8.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发生在知识系统的学习中;在能力训练中,有关知识的重现是在感知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实现的;将课题中的具体对象转化为物理模型,需要联想和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可见,在知识重现和模化等过程中,都有迁移,在解决问题时,不加分析地搬用旧知识,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注重原理的应用,才能产生普遍化的作用,这便是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思维定势与学习迁移的心理学内涵及在物理教学中研究思维定势与学习迁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谈谈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情境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习迁移的发生离不开情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优化的情境中导引迁移的发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创造性迁移。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拉存良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4(3):104-105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需要动手实验,观察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培养方法、能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王忠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180-183
20世纪初留美高潮的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美国退还庚款,但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主因。在留美高潮的到来之前,民间和官方已通过各种途径重开派遣留美学生之路,这为留美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庚款留学开始后,晚清政府所组织的三次留美学生选拔考试,亦反映出近代中国转型的基本情形。就总体而论,留美高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5.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波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307-309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学习计算机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也应随之变革,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分组协作式学习,对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运动。由于在地域上、文化程度上以及年龄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比较混杂。但是,经过勤工俭学的实践和斗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抛弃了教育救国的幻想,逐渐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邹之衍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30-36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蕴涵丰富,隽永深邃,历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由于时代社会状况、学术思潮,以及文人心态的差异,发掘的思想资源各有不同。李中华教授则从楚辞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方面入手,以创新思维揭示出屈原“美政”追求的思想根源,道出了“求索”的真谛。本文从其创新思维的起源、发展,以及内容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评说,并提出了屈学研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评述了代表清世乾嘉朴学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徽派、吴派及扬州学派之间的关系,及各派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肯定了徽派朴学在清世朴学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曼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2):93-98
在中国近百年的留美教育发展史中,近代留美生独具特色,他们选习科目偏重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胸怀浓厚的“科学救国”思想;留学经费来源有保障,学习条件较优越。他们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