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名篇《道士塔》,用以传输文史知识和人文思考为特长的文化散文来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而如何理解《道土塔》一文的文化内涵,可能又是广大师生所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就《道士塔》的文化内涵提出几个具体  相似文献   

3.
“我好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名的散《道士塔》中。有“我好恨”一语。表示了敦煌物因为种种原因流失海外,他的恨恨不平。“我好恨”于是在《道士塔》的教学中,常常拿来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4.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上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教师导语的后半部分如下:“……敦煌,成为我们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事隔多年之后,我们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同学特组成调查组,对导致这场巨大民族悲剧的原因进行调查。”之后,便是作为课堂主体的探究活动。先是抛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由你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一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  相似文献   

6.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7.
一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不厌其详地列举了许多年代,如:20世纪初年、1900年5月26日、1905年10月、1907年5月、1908年7月、1911年  相似文献   

8.
钟静 《现代语文》2009,(9):102-103
不少教师上课总结出余秋雨《道士塔》中主要情感是“恨”。引经据典分析“恨”,据说是忠实于文本的解读。根据多年上课经验,又翻阅了余秋雨作品集,笔者认为如果忠实于文本,《道士塔》情感最主要应该是“苦”。  相似文献   

9.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自读课文,新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这学习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道士塔》作为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精品,内容上是大题材、大场景、大主题;题材涉及文化遗产,场景横跨古今中外,主题切中民族悲剧。而文本形式上又别开生面,以诗化语言传情达意,以漫画笔法勾画人物,以对比手法切进事理。课文无疑是文质皆美,言警意深。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自读课时内,面面俱到,只会是面面不到;如要让教师代学生深挖透析,于他们多半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作为一篇学散。受到了很多学爱好乃至作家朋友的推崇,现在已被选人了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对于此的赞美已有很多,无须笔再画蛇添足。这里,只想谈谈对中两处说法的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3.
【导入】 师:有一种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化。为什么敦煌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道士塔》去寻找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忠 《成才之路》2009,(11):43-44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英怀戚的《散步》,无不把“关爱”二字蕴涵在字里行间,所以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感知、品位领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并存。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用热心去帮助他们,用诚心去感染他们,用信息去激励他们。用爱心去赢得他们,用丰富的学知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5.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16.
写作中,如何将材料运用情景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枯骨生肉”。以选入课本的《道士塔》为例,文章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多处作了情景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沈金凡 《成才之路》2014,(27):24-24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在教学中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改变传统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导致的低效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充满信心带着兴趣去学,有意识地发展他们自主和合作的精神;同时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这对我们教师的启迪意义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的教学确实不能让小学生去有什么创造,但对于每个受教育者而言,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形成了创新创造能力,那么他们的未来则充满着创造性。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能够形成创造精神,创造也永远是离不开具体实践的,我们不能简单以为教师让学生去进行实践就可以了,还必须在尊重学生心理上做文章。平时的数学教  相似文献   

19.
文化之边     
孟静  小果 《课外阅读》2008,(7):36-37
我们曾经用什么界定了文化的边缘?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心中充满了疑问。王道士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中国落寞文化悲哀的缩影么?王道士太过于卑微,如此一个卑微的人却看守了整个敦煌文化。试想,如果当时敦煌文化不在中国落寞,岂不是对大英帝国所修的多所博物馆的侮辱?  相似文献   

20.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他七岁的时候接过妈妈的接力棒,开始代全村人写信.从那时开始,他的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 那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是不是都"站着"学生呢? 不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