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诗人确实有数百个音乐曲牌可以利用,根据这些曲牌可以创作他的曲文。其中有的曲牌,如“清江引”〔75557]仅长5句,只有29个字。有一篇刘时中写的散套作品,属“端正好”曲牌,题名为《上高监司》,达到15支加34支曲牌(它的49首散曲实际上形成了同一主题的两个自由套)之数,超过了2000字。由于对、令”可以纯系用再三重复曲牌的方式扩大,由于“联套”在理论上可以用在营上加进更多的曲牌得以无限地扩展,更由于使用了一个或更多的“么篇”(riprise),便允许有一些灵活性。散曲作者在以元曲形式写作时享有其他中国诗词所不能比拟…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4.
反切拼音,清代陈澧说得很清楚:“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这就是说,反切的基本规律是:反切上字必与所切之字同声母,同清浊;反切下字与所切字同韵母,同开合口和四声。周秉钧先生把它简化成“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四句口诀。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的种种活动纳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在“训”字上作文章,也是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良方”。“训”的本义是教导、教诲,但对于“练”来说,凡属于教师的一切施教行为(包括观念)都可以说是“训”。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实施“训”时,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确定“训”的内容。训练内容可以依据大纲有关年级训练的规定与单元重点训练要求来确定,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包括字、词、句、段、标点等),择取最为精彩的部分作为训练的“范例”。以《朱德…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陋”字新解江苏张道凡《陋室铭》教材注释: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我认为此注与文意、作者的思想不符,”陋”非“简陋”,而是“鄙陋、偏僻”之义。全文共81字,紧紧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展开。前文用“山、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陋室”。“苔...  相似文献   

9.
应用数学四阶矩阵描述五言诗组句结联的集合,并用聚类分析法将矩阵内五言诗二、四字位平仄一致或相异的句簇与唐代律诗句、联的声律规则进行对照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符合唐代五言律诗声律规则的句、联聚类在句中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同和联内第二、第七字平仄不同的句簇中.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po,ozopo句簇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zo,ozopo句簇中.二、四同平的"平平仄平仄"句不是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两字位置的互换,是"特拗而律"的特别律句.  相似文献   

10.
古典笑话     
《中学生电脑》2010,(10):40-40
三瓶不过关 古代有一县官,让管家去买三瓶酒,却写成了“三平”。管家说:“老爷,不是这个‘平’字。”县官提笔在“平”字下加了一钩,说:“三乎(壶)也行。”  相似文献   

11.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或把“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为“平平平仄平”)句式略而不提,或将其视为甲、乙种句之间的“对句相救”,不尽妥当。本文认为,此种句式是独立的,是乙种句式的变格。在阅读、写作和分析律诗、绝句时,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平仄句式。  相似文献   

12.
南齐武帝永明时代沈约等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世称为“永明体”的五言诗,这种五言诗的音节重在二、五,二、五字异声,即一句之中二、五字异声,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二、五字异声;它又是四声分用的,即句中的音步配合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配合平仄的。这种音节不同于  相似文献   

13.
词的平仄句式、拗句、衬逗和对仗余怀亭一、词的平仄句式和拗句词的平仄句式与诗的平仄句式颇多相似,词句最短的为一字句,最长的为十一字句。(一)一字句一字句词调只有《十六字令》一调。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蝉娟。”上词开始...  相似文献   

14.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5.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16.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及其它相关副词与句尾“了”共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副词“就”更容易与“了”(句中“了”和句尾“了”)共现,而“才”更多地单独出现,尤其很少与句尾“了”共现;与“就”“才”用法相似的其它副词也有类似现象。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早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最简探索:框架》(Chomsky,1998)为理论框架,对汉语被动句的典型句式“被”字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本文认同“被”字是汉语中特有的一个带有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的假说,它应该选择一个及物结构vP。“被”字结构的主语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本文还在早期研究——对完全被动句和施事省略句的转换生成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领属被动句和双宾被动句的转换生成假说,并通过实例加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科学》曾有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抹上黑”与“抹去黑”——兼论“民主监督”》。文章开头写道: 汉语词汇素以详密、精确而雄居各国语言之榜首,为环球学者所啧啧称羡。但事物总是一分为 二的,瑕瑜并存,良绣(“绣”为“莠(you)”字之误——引者)共见乃普遍的事,汉语词汇也是如此,“抹 黑”一词即是。君不见,“给社会主义抹黑”、“给共产党抹黑”,曾是多么可怕的罪名!然而,“抹黑”是 一个极不精确,甚至极不准确的概念。它既可表达“抹上黑”的意思,又可表达“抹去黑”的意思。“为 社会主义抹去黑”、“给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