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尼采认为,人只有成为强者,才可使生命不致归于虚无;人须回归生命自身;超越生命,提升自我力量,便是实现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生命个体不断自我提升、自我斗争的过程。文章认为,尼采哲学是关注个体生命的哲学,并对其哲学的生命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与尼采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尼采美学的内在精神及朱光潜的文化人格、价值取向和接受定势,说明尼采美学中能打动朱光潜的主要是日神精神。朱光潜接受尼采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改造和将其“中国化”的过程。朱光潜对尼采美学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正、反、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关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者认为,当代美学要超越传统的艺术论美学,回归到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自然、社会及至杂美学中去.然而从认识论审美化、伦理/美学以及新感性等方面,对作为策略或旨趣的审美感知所做的多角度说明,显示出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乃是一种后现代美学.以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事实上并不适合当下的中国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4.
尼采认为悲剧理论是在人借助艺术肯定自身力量反抗苦难的基础上建立;古希腊悲剧是因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个最重要的范畴的不断的斗争和和解而诞生;歌队、音乐、神话是悲剧的构成性要素;悲剧的价值不在于道德感化,而在于超越生存的苦难,实现对人的生命意志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代表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以艺术形而上学为背景,认为古希腊悲剧主要源于狄奥尼索斯崇拜,源于狂醉的酒神精神,源于直接反映酒神精神和生命意志的音乐。与其对应的日神精神也是非理性的,典型状态是梦,代表性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酒神精神激烈而痛苦,需要日神精神的缓和。因而,悲剧虽起源于酒神精神,却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以阿提卡悲剧成就最高。然而,以苏格拉底和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导致了悲剧的衰亡。尼采强调悲剧中的酒神精神,彰显生命中非理性和痛苦的面相,同时又凸显了克服痛苦的昂扬态势。由此,尼采所讲的悲剧精神就上升为一种值得借鉴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早期悲剧理论认为古希腊悲剧是因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个最重要的范畴不断斗争和和解而诞生,悲剧的价值在于超越生存的苦难实现对人的生命意志的提升,只有古希腊的悲剧精神才能够真正使德国文化和德国精神得到拯救和复活。  相似文献   

7.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理论的关键性概念,日神精神是趋向幻觉之迫力,酒神精神是趋向放纵之迫力。悲剧是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共同孕育下产生的,它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它的作用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  相似文献   

8.
尼采美学以酒神精神为出发点,体现出对生命的肯定和辩护。巴赫金美学则是一种狂欢美学,试图激活欧洲民间节日的狂欢精神以达到对官方意识形态的片面严肃性的消解而赢获个体自由。两种美学都非常强调生命和物质——肉体因素,企图用具体感性来克服抽象理性,恢复生命的丰富意义,在陶醉和狂欢中建构一种人人平等、泯灭等级的世界大同的乌托邦图景,在此基础上,两者构成丰富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尼采看来,悲剧性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人如何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即是‘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酒神精神所探索的超人意志之本质。悲剧人生观的酒神精神,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把人生的悲剧当作感悟生命的审美态度,去笑对人生的一切悲歌。同时,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直接去面对永恒轮回的人生痛苦,从而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悲剧性的退化。  相似文献   

10.
在尼采的学说中,酒神精神既是其哲学要点,也是其艺术核心,作为非理性主义的酒神精神在艺术创造中有着理性主义所不能替代的而且也是特殊的艺术功效。从古希腊艺术开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由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1.
应该结束繁荣的新时期小说,来开创崭新的“新世纪小说”。这就需要回归,向传统学习;同时还要超越,把传统与现代结构起来,“批判-沟通-重建”,创立新小说体系。而要做到这些还要注意:(1)文化的深入;(2)哲理的表达;(3)做学者型作家。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表面看,其师徒四人的翻山越岭,好像是一种现实的游历,但实际上他们遇见的妖魔鬼怪不是实存的,而是虚幻的"心魔",他们的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在宗教世界里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精神游走。通过一路的"心之修炼"(悟空、悟能、悟净),达到成圣、成仙与成佛"三教合一"的境界,从而完成精神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 ,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的整体 ,它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感性现实活动 ,它具有超过越出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的单向度界限的超越性 ,达到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的感性现实的统一 ,因而也就实现着实践的自由 ,从而达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体现在对象的形象上就是美 ,体现在主体的心身上就是美感 ,集中表现为艺术 ,因此 ,美、美感、艺术就是超越性的实践自由的形象显现的正面价值、肯定性的价值感、正面价值和肯定性价值感的符号文本  相似文献   

15.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难免一死,但只有直面和,迢越死亡,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综观中西方超越死亡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灵魂不灭”论,还是中国的“三不朽”观,都给人以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而庄子哲学更以超脱的智慧让人体味到生死相通的本质,从而能以坦然、平静、豁达的胸襟对待死亡、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柏拉图到德国黑格尔,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但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理论始终无法科学解决社会政治理论基本问题以及实现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实质超越,没有触及政治理论所指向的未来社会将实现的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途径。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了社会政治理论基本问题,揭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内涵,提出和论证一个超政治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全部政治思想发展史的超越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超越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人学维度而言,超越美学在主张人的存在论、人的具体个性与人的精神自由等方面与实践美学主张人的实践论、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理性等有相当大的差异,并呈现出自身理论的特殊性。在流派纷呈的当代美学理论中,超越美学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对丰富人学理论的研究,推动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和中国的一些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缺陷。但这些学者所持的判定超越性的依据(如是否有一个人格神等)是纯西方的,因此缺乏合法性。超越性的源泉在于无限和神秘,儒家的"天"可以提供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宗教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处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而陶行知身处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二者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故理清他们的教育思想的不同发展走向,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教育宗旨上看,孔子与陶行知尽管有着一样崇高的理想目标,可后者经过了现代思想的洗礼,明显较前者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这直接带来了后者在教育思路、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前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