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眼观察所获得的景物效果就是摄像机拍摄所获得的画面效果吗?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效果与人眼平时观察的结果是不是一致?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作者从人眼的视觉产生到人眼的卓越本领谈起,从摄像机的“仿生”功能到人眼与摄像机的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力争在两者的差异中给从事电视画面创作的同行们一点启示,使人们在实际的电视创作中,逐渐缩小人眼与画面的“距离”,消除人眼给画面创作带来的“误差”,逐渐适应用“镜头”进行观察和思维,使画面语言更为准确和生动。  相似文献   

2.
“你们是什么?”“菜鸟!”“你们的名字是谁给的?”“老鸟.”“老鸟为什么叫你们菜鸟?”“因为我们笨,因为我们蠢,因为我们没脑子,因为我们缺根弦!!!”这是电视连续剧《我是特种兵》的经典台词.完成从普通士兵到特种兵的蜕变,需要有强烈的军人荣誉感、“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百炼成钢的艰苦付出.  相似文献   

3.
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在早间黄金时段开播的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以其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称为“全国新闻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党委政府通过媒体施政的典范”。开播三年,《阳光热线》从“阳光一缕”到“朝霞满天”,到目前已有全国21家省级电台和9个省市纪委系统的领导先后到河北电台考察学习,25家省级电台效仿开办了此类节目,形成了影响辐射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被称为是继1986年广东电台“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东方电台“东广模式”之后,引发全国广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阳光模式”。忽如一夜春风来。《阳光热线》从“现象”到“模式”,从“耳目喉舌”到“施政工具”,从“广播业内”到“社会各界”,从“河北”到“全国”,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阳光热线》现象”何以形成?发展趋势怎样?如何进一步提高?它对中国广播乃至整个新闻界的启迪与思考是什么?今年5月14日,河北电台会同河北省纪委省监察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下面摘要编发在这次论坛上部分领导、专家、代表的讲话、发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下了个决心:采访,要到边远的山区去。几年来,先后到陕西的商洛山,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北京郊区的燕山,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云南的滇西山区和新疆天山南北等边远地区采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添补空白点“你到烟台吗?”不。“到青岛吗?”不。“你到哪?”“我想到聊城去!”看样子,接待我的人有点不理解。  相似文献   

5.
有人写文戏称著名电视导演尤小 刚及其新成立的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是“游击队”。我看了深感不解:堂堂电视剧的大导演,为什么要当“游击队”?“游击队”中有些什么样的人?为了探个究竟,我决心到“游击队”大本营去观察一番。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普罗克拉斯提斯有一张铁床,他常使被劫者卧于床上,比床长者斩去过长部分,比床短者,强行以床拉齐。博物馆概念是否需要成为一张“床”呢?如果是的话,哪部分过长呢?当代博物馆究竟要适应什么样的一张“床”呢?谁又来确定这“床”的长度呢?构成“床”的长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本文便从当代社会对博物馆概念的需求;形式结构化博物馆机构与社会化规定的博物馆机构的差异;宽泛博物馆概念和限定性博物馆的概念分析;分析确定博物馆概念的四大因素以及如何走向更趋合理的博物馆概念五个方面,评介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概念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博物馆界对“床”的辩证认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相关问题:广播产业经营会弱化喉舌功能吗?广播将会论为“公共游戏机”和“门诊部”吗?广播已到了“年老体衰”“发挥余热”时期了吗?市县两台合并,广播为何“并没了”?请看作者阐述———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9.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同时展开的“新闻战”仍在继续。其中一个现象颇值得深思:阿拉伯媒体与美国媒体的战争报道,所给出的经常是两种差异很大甚至截然不同的画面。对同一场战争进行报道,何以会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国新闻界应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差异?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特以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纽约时报和阿拉伯国家在世界上读者面最广的英文报纸阿拉伯新闻报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每当与人第一次见面交换名片的时侯,对方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年轻呀!”这两年,同样的场合,听到的话却是:“看着很年轻。”多了“看着”二字,使人顿感时光流逝之快。对新闻记者来说,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要为大众提供不知而欲知的新闻,记者必须“先知”。如何“先知”?只能“早起”。“早起”做什么?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到社会生活的前沿,到人来人往的地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将大众不知而欲知的新闻发掘出来,采写出来,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3.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14.
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新新闻主义”曾为批评界所猛烈抨击,一度销声匿迹。然而,到九十年代“新新闻主义”却奇迹般地重新兴起。“新新闻主义”为什么能够卷土重来?围绕着它的复苏,又引发了什么样的争论?刊于《美国新闻评论》杂志1994年10月号的一篇文章对此作了分析。现编译出供读者参考。该文作者查理斯·哈维曾是《华盛顿时报》的记者,现在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任职。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一进入二季度,“高温”的市场骤冷。从领导部门、经济界人士到普通市民,都为之困惑,一时议论蜂起。趋“冷”的市场,成了群众中最热门的话题:市场由“热”变“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正常还是不正常?面对市场疲软,我们怎么  相似文献   

16.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您好!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机关工作之后,结识了《新闻三昧》杂志。初次见面,感觉良好!但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向他人请教也无结果,遂贸然写信,请教贵刊,望予指点,谢谢!我的问题是:“三昧”来源何处?“三昧”与“三味”有何区别?“新闻三昧”这个刊名有什么寓意?  相似文献   

18.
“累吗?”“相当的累啊!”“怎么看上去很疲惫?”“天天早上6点半起来,用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车站,然后像挤罐头一样站了2个多小时到单位,能不疲惫?”……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6,(3):42-42
勇敢的士兵在一次战争后,军官问一个士兵“:在这次战争中,你是否勇敢?”士兵回答到“:您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在战争开始后我勇敢的冲上去砍掉了一个敌人的双脚。”军官听了后奇怪的问道“:为什么不是头呢?”士兵回答到“:因为他的头已经被吹掉了。”同行屎壳郎与蚊子谈恋爱,郎:你啥职业?蚊:护士,打针儿的,你呢?屎克郎笑道:缘分呐,同行,俺是中药店里捏药丸的。摘自(中文幽默王)小幽默  相似文献   

20.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