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酷儿理论反对将个体视为非异性恋即同性恋的做法、批判传统静态的性别身份观念,赞同流动和变化、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提出挑战。王尔德的同性恋以及非常规行为无疑吻合了酷儿理论的思想内涵,并导致当时公众对于他的作品产生质疑。我们在评论作家的作品时,不能过于强调作家人格在作品中的投射,从而以作家人格裁决其作品的价值,否则势必造成对作家作品真正蕴意极度漠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戏剧家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集中描述了五个男同性恋者的生活,但其意义超出了同性恋主题,再现了少数群体在美国的身份危机。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论述的对艾滋病的污名化的概念、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关于宗教对教徒的规训的论述、以及他的酷儿理论中对于异性恋霸权的挑战来探讨戏剧中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危机、宗教信徒的身份危机、同性恋的身份危机。在此之上探讨库什纳对于多重危机的解决办法,从同性恋走向酷儿,有意识地建立文化身份;从个体走向群体,在公共空间上提出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借助酷儿理论对二十世纪初三位英国作家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进行了分析,阐释了非异性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探索了文本中文字背后所反应出的文化意义和不同群体间的关系,指出人的性倾向具有多元性,非异性恋者的身份是在角色变化和互动中创造出来的,人们要摆脱偏见,才能实现人类最终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的兴起。"酷儿"主要指性取向多样性和社会性别身份不稳定的人。近年来,酷儿理论广泛运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辛格,米克,比夫。三个人都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酷儿"。本文主要讲述在酷儿理论下文中三个人的酷儿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孤独的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理论术语,酷儿批评可能倾向于从一个非常态视角来解读文本文学批评的任何片段。进行酷儿阅读是为了展示打破同性恋和异性恋类别的二元对立,并使之处于交叠状态,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再现人类性相(sexuahcy)的动态范畴。因此,从“女人之于女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理论视角来解读秀拉与奈尔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同时,指出秀拉抗拒传统家庭和婚姻模式所昭示出的“酷儿性”,并揭示出这种个人反抗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同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以引出同性恋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来自于二者都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他们建构的机制是基本一致的。利用这种关联关系,索尔.贝娄深刻地解释了犹太民族长期以来受到压迫和歧视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朱迪斯·巴特勒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者。从巴特勒的酷儿理论解读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从而能够对沃克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复杂的性别观有更加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同性恋运动,不仅将"同性恋"这个秘而不宣的话题从历史的"灰色地带"中抽出,而且使其升格为一种政治、一种哲学,活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一种时髦的追求。如今的同性恋者似乎已经不是"弱势群体"了,大有扭转乾坤的势头。在"矫枉过正"的危险中,重新探讨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不仅对于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有所帮助,对于当前兴起的各种"民族群体"的"身份政治",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姝芳 《华章》2008,(18):17-18
本文考察了酷儿理论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研究状况,通过分析大陆学术界对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性"理论的误读,指出了大陆酷儿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将酷儿理论简单化和妖魔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海的女儿》的酷儿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安徒生的生平传记,对<海的女儿>进行酷儿解读.通过分析<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和现实生活中安徒生的契合之处,如人鱼渴望进入"上层世界"与安徒生梦想跻身上层社会;人鱼对王子的爱由于失去了舌头而不能言说和安徒生对爱德华?科林的不能言说的爱;人鱼对王子美丽的身体的着迷和安徒生自己对男性身体着迷的渴望;人鱼独自化为泡沫和安徒生怀着深深的哀伤独自旅行等;并从人鱼这一雌雄同体意象的选择进行阐述,揭示出<海的女儿>文本下潜藏的同性恋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