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一生积极倡导"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教学做合一""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实践活动"蕴藏能力培养:越是实践活动课,越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合作"的效果比形式更重要。于是,笔者试图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入手,催开教育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那"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伟大抱负与时代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敢探未发现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高尚品德等超凡脱俗的人格与魅力,给今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等具有多层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与之一脉相承。本文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中的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促进合作、倡导反思几个环节运用陶行知"行知"理论取得的实效,结合相关的活动课例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56):109-110
计算机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两者不可脱离,只有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理论的具体体现,"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现阶段,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合理运用陶行知理论撑起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陶行知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中专计算机教学现状,最后着重探讨了陶行知理论撑起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希望为计算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着"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即是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最为可贵的品格,又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核心.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敬业与爱生看作一个好老师的最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博爱的心.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并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创新精神,就能够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就能够培养一批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和筑梦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园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思想为理论根基,在如何创设宽松开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恰好与物理学的认知规律相吻合。本文结合"平面镜"的教学片段,阐述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刘以榕 《生活教育》2008,(12):20-22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陶行知教育思想源于中国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践.是"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推进素质教育已深入到了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更需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到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的转变,也是他始终遵循的要做真人的人格的体现。我想,今天学习陶行知首先就要学他的知行观和做真人,因为,这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为我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勾画了宏伟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陶行知先生曾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致意思是:实践是获得认知的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人所获得的经验是实践的开端,知识经验是第一位的。而陶行知先生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从幼儿园幼儿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显然操作实践的意义对他们成长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文爽 《家长》2021,(1):16-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这句名言放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但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育儿的大道理知道了一箩筐,但最后却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家庭教育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然不得要领,甚至怀疑是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7.
对于陶行知哲学认识论问题,历来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争论。本文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追溯陶行知思想发展的轨迹,提出陶行知的哲学认识论有其独自的发展逻辑,应分为四个阶段加以概括:1、“知是行之始”;2、“行是知之始”;3、“行知行”;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提出,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哲学认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正确把握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也是生活之说明,更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习的教育之"方法论"。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在"做"中学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实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素养的过程,更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前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断,并积极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形所成"的精辟教学言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