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故乡     
说到心灵的故乡,得先有心灵。如果根本没有心灵,故乡又从何说起?没有心灵的人,他活在世上少一分痛苦:心灵漂泊的痛苦。但是,我们对他并不羡慕。心是心,物质;灵是灵,精神。两者各有乡园,必须能在两地自由出入才好。但是,心灵两字合成一个词,就只能指精神了。这精神,居然常常藏在物质里。对许多人而言,心灵的故乡在银行存折里,在房地产所有权状里,在首饰保险箱里。新约说,你的钱财在哪里,心也在哪里。心,在这里,可是灵在哪里?能看见吗,不能,能摸到吗,不能。可是我们承认它有,只要承认,它就存在。至少作家、艺术家承认有心灵,否则他的专业怎么…  相似文献   

2.
以书为师     
林高明 《师道》2009,(7):51-53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书不仅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故乡,而且书也是我们心灵的导师,书还是我们精神生命的父母。人要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用书籍来哺育,否则,他必将是心灵残缺不全,精神混暗不明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生命是寄托在阅读上的,只有拥有了读者,文章才算是有了呼吸。而阅读又在于深入,不能一瞥而过,囫囵吞枣。阅读的生命是寄托在心灵上的,只有心灵被打动,阅读才算是与文章有了契合。因此,真正的阅读,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天是蓝幽幽的, 故乡的云是白静静的…… 少小离家,故乡留给我的印象是平淡无奇的,只有那片圣洁的云,永远飘萦在我的心头,净化着我的心灵,令我思念不已…… 那是一片充满生机、书声琅琅的校园生活,少男少女们在绿荫下读书。“天太热了,我们到涡河游泳去!”不知谁的一句话,扰乱了我们的心绪,于是大家放下书本,风风火火地向校门涌去。传达室的师傅拦住了我们:“没有组织,是不能下河游泳的!”恰在这时,李道生老师骑车过来,“这样吧,我来组织大家。”大家惊奇地转过头来:啊!是新来我校任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李莹 《下一代》2010,(6):19-19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得地肥水美。”是啊,家乡是我情感的归宿,心灵的寄托,不论她贫穷落后,还是富裕先进,总是让我魂牵梦萦,昼思夜想……  相似文献   

6.
爱恨交加的眼神,刻入我的心灵我的妈妈因一场大病双耳失聪,我出生后,她把人生的希望全寄托在了我的身上。一年夏天,我们偷偷去河里游泳,一个小朋友再也没有上来。在一片惊天动地的哭喊声中,妈妈像押俘虏似的把我带回家。我心想:这次肯定要挨家伙了。谁知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给人的一种总的感觉是"悲凉"——天气寒凉、民生凋敝、故乡"隔膜"、希望渺茫,"悲凉"是全文的基本格调。抓住"悲凉"二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弄清楚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进行布局谋篇的,我们就能析出文章震撼人心的"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巧构思。  相似文献   

8.
美点赏析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洗净铅华的文字里透着一种厚重。《故乡》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不需刻意为之的煽情,就在朴素、沉静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生命体验,敲击着我们的心灵。首先是朴素的美学立场,这种朴素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策略,也体现在主题、对象上。乡村的人、畜、景都是他笔下的生活世界,与宏大浮华、人工装饰无关。农耕文化孕育下的中华儿女,乡村大地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而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保留在了乡村民间,所以作者说:"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其次是作者  相似文献   

9.
赵世光 《辅导员》2013,(14):77-78
<正>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也许都还记得这段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我想,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自然都会经历这些的,包括我。故乡的容貌至今还在脑际徘徊,故乡的声音、故乡的歌还在耳畔响起,那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至今还激起我心灵的颤动。是的,故乡的那种恬静、舒适的童年生活是那么令人留恋!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的心灵不能直接与另一个心灵相通,但他可以间接地相通。我理解的所谓"间接相通",大概就是走近。事实上,每个人总有自己不愿示人的心思,即便是我们眼中的爽直人,也难免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心思,你说你能走进他的心灵,要不是欺人,就是自欺。走近则不一样,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努力,缩短自己与对方的心灵,尽可能使我们与对方贴得近一些,再近一些。这样的论断,告诉我们,所谓"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命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窗,使我们见到大千世界,了解美好生活。一间屋子不能没有窗,否则会遮蔽我们的视野,徒有黑暗;一个人的心不能没有窗,否则会妨碍心灵的沟通,变得孤僻。  相似文献   

12.
藕与莼菜     
故乡,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因此我们命定就和这最后一站有着难以言说的渊源。故乡,就像一条脐带,源源不断供给我们精神养料,让人在孤寂、不遇中时仍心有所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古人对故乡的思念方式;在现代,人们用精美的白话散文来寄托心思。本期美文展厅中,我选取了四篇有关乡土的散文,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对乡土的感情——有借物抒情的,有记人的,有文化性的,也有怀念亲人的。个中滋味,有待同学们去细细领会。主持人:小卫  相似文献   

13.
作家声音     
正迟子建称故乡的分量之于我就如血液一样"你躺下来看看天空,看看我们兴安岭的天空,这么的蓝,这么的透明。然后白桦树的树冠在顶端,这是雪浴啊,真是一种清凉的感觉,无限美好。"这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作家迟子建的独白。迟子建一开始对拍这部纪录片是抵触的。"因为作家的生活,其实还是心灵生活。心灵生活怎么拍?张同道导演很  相似文献   

14.
本期专家     
《父母必读》2011,(9):15-15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趣味为转移,而要以孩子的爱好和理想为养育目标。孩子的幸福感是孩子的,我们无权进行心灵强拆。我认为能够自然成长,有自己心灵寄托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自由的,他的人生也会是成功的!李国庆(当当网总裁)  相似文献   

15.
博客链接http://wangkailingcctv.blog.163.com/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相似文献   

16.
A人不能没有爱情,正如人不能没有阳光、空气和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爱就伴随我们一生的行程,爱就成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涵。只有充满爱的土壤,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伟大的心灵。爱情,是我们心灵的圣经,是每个人生命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乡》是“我”归乡又离乡的故事,也是“我”的自我心灵的旅行,其间,童年体验中的“故乡”得到重新体认,物是人非的残酷现实却陷“我”于绝望的境地,郁郁感伤的情调重重包围着我,使“我”艰于呼吸。但绝望并没有成为“我”心灵之旅的终点,而恰是艰苦卓绝“抗战”的起点,于是我们发现了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词:走。“走”作为实践活动,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走开或逃离,而是一种反抗绝望的生命体验。有人曾经认为《故乡》结尾的议论是不必要的,甚至认为这样的议论有添足之嫌。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对希望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希望也不是盲目而肤浅…  相似文献   

18.
河流的秘密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肓说,  相似文献   

19.
爱如阳光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回顾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作用,以及对他们一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