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的艺术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比较而言,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车祎 《中国教师》2014,(21):94-95
<正>金克木先生写过一个集子,叫《书读完了》。书中讲了一则轶事——1912年,年轻的陈寅恪拜访夏曾佑先生,夏先生跟陈寅恪感慨道,自己不会洋文,只会看中国书,结果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陈寅恪当时对夏曾佑先生"书读完了"的感慨十分吃惊,直到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无书可读的境界时,终于理解了先生当年的话。但我却简直是一头雾水,书怎么可能读完呢?最初了解金克木和他的这本书,是缘于我们文学院的王向远老师。王老师会给大二本科生开东方文学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1,(6):12-13
【韩百洋】遇到过许多老师,也体验过各种各样的教学风格,但陶老师是我遇到的最与众不同的一位。他会时常在课堂上挖个"土豆沟",让我们掉进去,再笑嘻嘻地把我们都拉上来。他对班级尽职尽责,关心班上的每一件小事。班里所有同学都喜欢他,热情地称他"陶sir"。有同学还在作文里写道:"您身兼数职,尽心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延伸一下,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要活的课堂,不要死气沉沉、僵化保守的课堂。"而如今,"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  相似文献   

5.
我和"书先生"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李白的作文。我正不知道该怎么写,《李白传》这位"书先生"像听到了我的烦恼似的,从书桌里跳了出来,跳到我面前,冲我说:"你好啊"。我们一起谈了起来,谈李白的诗、李白的朋友、李白的亲人……我们无所不谈,他把我拉进了知识的海洋,和我一同快乐地畅游。当我的眼前还浮现着李白的生平时,"书先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跳回了书桌里,笑着冲我做鬼脸。我既感激又惊奇地看着他,然后拿起笔,写出了  相似文献   

6.
回归经典     
正金克木先生写过一篇谈读书的文章,说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一则轶事。陈先生年轻时留洋归来,家乡的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你会那么多语言,不像我们只懂汉语,书已经读完了。"陈先生大惑不解。,但到了晚年,陈先生体会到那位乡儒言之有理。陈先生对同事说,我确实也感觉到书读完了,不就是那三四十本书嘛!金克木先生写这篇文章其意甚明,就是要我们建立三四十本书的阅读意识。这三四十本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它们一定是经典之作。何为经典?众说纷纭。按照比较通行的解释,经典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在其具有熟悉的陌生感,一方面它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惊异感,另一方面它表现的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转化     
《课外阅读》2014,(10):28
<正>我忘不了巴特利特先生,他是我们的生物老师,那天他带领我们讨论蛹化蝶之过程。"在茧里的转化过程是什么?"先生问,"有没有哪个同学见过蛹变成蝶的瞬间过程?那是个什么样子?"大家沉默无语,因为没有哪个同学见过。第二周,先生在树林里找到一只茧带进了课堂,我们都饶有兴趣地围在先生身边,只见先生拿出一块刀片,把茧割成两半。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本以为,这是一个简简单单课堂问题设计,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像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时正在进行《五柳先生》的第二课时,我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完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即你们是否欣赏"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按照我原先的备课,我想学生多会说"欣赏",会说"五柳先生"他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转化     
<正>我忘不了巴特利特先生,他是我们的生物老师。有一天,他带领我们讨论蛹化蝶的过程。"在茧里的转化过程是什么样的?"先生问,"哪个同学见过蛹变成蝶那一瞬间?那是个什么样子?"大家沉默无语,因为没有谁见过。第二周,先生在树林里找到一只茧带进了课堂,我们都饶有兴趣地围在先生身边。只见先生拿出一把刀,把茧割成两半。茧里看上去空空如也。"里面什么也没有呀!"一位同学禁不住叫起来。"就在里面,"先生说,"只不过还没有成形,活的有机物质就在茧  相似文献   

10.
黑塞的多数小说都可以看为"朝圣者小说",独在<荒原狼>处出现了一道裂缝.对灵魂和谐的探索被打破,哈立像浮士德那样厌倦了高尚,他独自一人向低俗滑落,但这一滑落并不能使他真正着陆,而是在多重的镜像中拥抱虚幻和荒诞.在学习幽默和跳舞的时候,哈立依然无法忘记反思,而以喜剧的方式对抗悲剧处境的做法也似乎并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1.
我们班来了一位"酷"老师。他戴着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黑黑的皮肤,手中拿了一根短短的手杖,就像书中哈里·波特成年的样子,样子有几分可爱,也有几分严厉。为什么说他是"酷"老师呢?看看下面的特写你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2.
一、善于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要是演唱家,要会煽情的语言,来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教师要是童话家,要会讲孩子的语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平等交流;教师要是小品家,要会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活化课堂。我们的课堂上应多一些"我们一起来好吗?""你敢来试一试吗?""你敢和他比吗?""你真了不  相似文献   

13.
正在众多初中老师中,要评一个我最喜欢的,那应该是我的语文老师——曾老师了。幽默,是曾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杀手锏。记得有一次,他批评我们:"你们这些人呀,有时候真应该去医院检查下脑子!"话音刚落,一位爱插嘴的同学马上接着说:"去湘雅。"语文老师不好直接批评他,于是说:"想必这位同学也是经常去的吧。"霎时有的同学仰天大笑,有的捂嘴偷笑,有的笑红了脸,有的笑弯了腰……整个课堂,成了一幅"群魔百笑图"。  相似文献   

14.
一、现象在数学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整堂课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你们把书合上,这节课我们学习……"还有的课堂上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看不到数学书。二、原因分析及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  相似文献   

15.
语文老师在我心目中,就像一本我最爱读的书。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本《百科全书》。他把我们每一个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都详详细细地讲给我们听。如果谁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也会津津乐道地讲解。  相似文献   

16.
●嘉宾《文学港》总编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建树先生●话题学会幽默●关键词轻松和幽默小明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气氛真是好得不得了,大人见了自己总是眉开眼笑的,即使不小心在大人身上撒了一泡尿,也能引来他们的一句幽默“:哈,中奖了!”当然,那时候他可不知道什么叫“幽默”。听大人们说:“幽默,真幽默!”他听见了还以为是在说“:油抹,真油抹!”后来慢慢就听出点意思来了,所谓“幽默”,就是指“有趣”、“好笑”或者“滑稽”。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倒霉的事,只要一用“幽默”的手法处理,马上就能将它化解了,变得不那么倒霉;原先紧张的气氛,也很…  相似文献   

17.
活在未来     
"许多人都认为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其实不然,我们吃饭、工作、行走、写作,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如是说。大江健三郎12那年,母亲送给他一本鲁迅的书,叫他认真读。从此,鲁迅先生便给了他一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名教龄近十年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在农村教好英语真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是农村小学对英语教学不够重视,其次是很多家长不会英语,孩子回去以后没有家长的辅导,只能自己消化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必须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改变学生觉得"英语难"的现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教  相似文献   

19.
王磊 《语文天地》2013,(18):26-27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简明地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依存关系,崔峦先生则进一步阐释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确实,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但是,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课  相似文献   

20.
另眼看大师     
读大一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渴望已久的《两地书》。这是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之间的来往书信集。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一本书,在我们自己,一时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别人,却并不如此。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显然,先生太过谦虚了,这本书对于别人,实在是大有意思。即如我辈,不读《两地书》,谁会想到一向令人"肃然起敬"的鲁迅先生也可以是这样:"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其实,读《两地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你不时会喊出"鲁迅先生原来也这么……"的过程。掩卷之余,你会发现,先生是真的走进了你的心中,除了可敬,还是那么可感、可亲甚至是可笑……我想,不仅是鲁迅先生,一切大师大概都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真性情。我们读他们的著作,也要读他们的生活,这样才会真的"认识"他们。现在手头又有了虎头的一本《瞧,大师的小样儿》,作者以常人的心态、轻松的笔调为你"爆料"大师们的"小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本期"时文英华"为大家摘录了部分篇章,让我们再次走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近代音乐之父"巴赫、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他们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