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生的学习是生长性的,语文课程也是生长性的,这就需要"生长性"的语文教学。"生长性阅读"是在"生长教育"理念指导下,以一种主题性、结构性、统整性、综合性的方式而展开的阅读教学。"生长性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审美,更能生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丰盈学生的语文精神,润泽学生的语文生命。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第6期《生活教育》杂志刊登了我省两篇陶研论文:一篇是副秘书长涂怀京博士的《借鉴与试构:"统能学习"叙论》,另一篇是周志平副秘书长的《陶行知的有效教育教学思想初探》。  相似文献   

3.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进化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以民初文学本位观和钱穆、余英时等人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考察民初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新报》,可以发现民初文学表现出凸显文学"小传统"的内源性变革特征。从历时性看,民初文学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从共时性看,民初文学的结构形态表现为新旧文学体系的融合体。就小说而言,其历史演进使小说文体从"小传统"变为"大传统",而与"五四"新文学这个"大传统"相比,以通俗小说为主体的民初小说仍然是"小传统"。  相似文献   

4.
窦瑾  李为  高忠 《教育探索》2013,(4):24-26
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不喜欢读《物理教学论》书、不喜欢上物理教学论课、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连最基础的目标‘学生能写像样的教案和能上像样的课’都难以达到。其原因在于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偏离了"实践取向"。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应回归"实践性",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学习评价等环节突出"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5.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华传统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说道:"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历经时间考验后亘古不变的道理,"经典"就是承载"至道"与"鸿论"的典籍。阅读经典,能"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我们今天常讲的"国学"又是什么含义?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  相似文献   

8.
自1987年第五次修订施行《幼稚园课程标准》到2012年8月起实施《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台湾幼儿园课程教学经历从"统整性实施"到"统整方式实施"认识变化.以统整方式实施幼教课程教学,从课程设计作用层面看,它分课程大纲架构统整和一般功能策略统整两个层面,前者架构统整,规划指导全局,后者功能统整,具体设计运用.日常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多元学习途径和主题学习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中概括起来主要从事两类活动: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统称为"学习",架起这两者间桥梁的正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工作场所学习"。拓展性学习是工作场所学习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新兴学习模式,而革新实验室则是将拓展性学习应用于实践领域的一个基础模型。在实体上,革新实验室是一个嵌入在工作场所之中,拥有众多干预工具,用于构建新型实践活动模式的微型实验场。在形式上,革新实验室是不同主体在同一空间的真实情境中考察不同时间段的实践活动形式,并通过维果斯基"双重刺激"的方法激发新思想、产生新概念、形成新实践活动,进而催生拓展性学习的一套形成性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莉 《江西教育》2022,(3):64-65
好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还能诱发学生想象,催发学生创新.好问题具有统整性、衍生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冲突性,好问题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主线,是冲突的触发器,能助推学生深度学习.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在数学深度学习中如何提出好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是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基本方式,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是有效开展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数学学习任务,导向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具有统整性、建构性、生长性和活动性。实践操作中,设计导向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关键在于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两个视角深度挖掘,并科学表述形成"主问题+子问题"结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由于其消极性、苦行性、变化性和重复性等特点,练习在教育和学习中的地位受到质疑、贬低和污名化,被轻视为学习的巩固手段.德国当代教育学家布因克曼从多重角度对练习进行了系统正名,分析了练习的肉身性、时间性和权力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教学论思考.这一思考与儒家"学习即练习"的传统具有重要的呼应性,同时,也意味着...  相似文献   

13.
"情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学家借助于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来阐释情与性的关系,并且通过"心统性情"说和"性体情用"说,将性与情统一于心,以此展开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他们认为诗可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但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并且必须与言志结合.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研究》2016,(1):123-128
知识、技能、品性是美国"教师能力"概念的经典构成要素,"能力课程论""社会能力论""行为能力论"、"标准能力论"、"学习潜能论"是美国教师能力概念的历史变形与内在延伸。美国教师能力观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建构性、文化敏感性、助学中心性与动态发展性,导致中美教师能力观差异的根源在于研究者秉持的研究方法论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松林 《教育研究》2012,(8):95-100
当前的教学论研究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强调回到原点的教学论研究没有形成基于原点的研究问题域;二是试图改变教学论无"学"的尴尬境地,但对于教学条件下的若干机制性问题的探讨又非常欠缺;三是极力倡导教学论的原创性研究,但总体上仍然未能摆脱逻辑演绎的研究范式。推进教学论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回到原点,着力研究"学科"、"知识"、"能力"、"学习"、"发展"几个方面的原点问题;以学习与发展为主题,聚焦于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以教学事实为基础,注重对实践经验的归纳概括。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一书中曾指出:"对于控制系统的第一个要求是稳定性,就是要求控制系统能稳妥地保持预定的工作状态。"一般来说,一个工程系统如果不稳定则无法使用,而针对控制系统设计适当的控制器使其保持稳定被称为"镇定"。"复杂非线性系统镇定控制的理论与设计"项目所研究的就是非线性系统的镇定控制。  相似文献   

17.
艾莉诺·达克沃斯的教学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皮亚杰的学生和助手,艾莉诺.达克沃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把皮亚杰的学习和智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拓展性探究教学",并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教师教育中。"拓展性探究教学"包括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和教师角色扮演探究教学,其思想基础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论。  相似文献   

18.
台湾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将过去以"知识及科目"为主的幼儿园课程,调整为重视"幼儿的发展领域"和"社会文化的期待"。以幼儿的学习来看,学习的内容必须对他们有意义,学习才能产生成效,能力才能从中培养起来,因此教保服务人员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等,就地取材自他们熟悉或有关系的经验进行自编式课程以进行教学,而不是以坊间现成教材施教。本文以幼儿园统整性方案课程"玩飞盘"案例为例,说明统整性课程在台湾发展的方式及重点。  相似文献   

19.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在原则、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可为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提供诸多启示。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尝试提出一种"学生核心素养"的假说,供教育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