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晰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监督高校教师、配置高校教师权利义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将公立中小学教师定性为“国家公职人员”,但却未明确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通过考察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的域外理论变迁及国内学说演变,发现高校教师兼具公权与私权双重性质,即一方面需要接受国家的管理,代表国家履行教育职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学术创新的重要职能。为此,我国可借鉴美国公立高校教师的“公务雇员”属性,来定义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并借此对公立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高校教师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学术类型。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包括观念、知识、交流和反思等四个维度的调查问卷,对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多所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示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现状。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整体水平良好,观念维度和反思维度对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发展无显著影响;教学维度下的师生交流对于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知识维度下的各类知识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对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提出回归大学本质,实现教学学术系统性;促进交流与协作,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关注性别、年龄的差异性,增强教学学术培训的针对性;注重信息技术素养,补齐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短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成人高校教师是一个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特殊人群,他们的学术职业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成人高校转型,从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的视角,认清和给予成人高校教师正确的学术职业权利和地位,寻求成人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良性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基于学术职业和学术职业主体地位的高校组织的特点,高校教师管理具有自身的特征:严格学术标准、强调学术自治、遵循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成就与声望等。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国内外研究述评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术职业分层是教师岗住设置制度的本质属性,教师岗位分级设置是学术职业分层的外在制度表达.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着重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性方案;国内也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学理性和整体性欠缺,主要表现在对高校教师岗位分级设置、对其分层的内在原因及国内外相关政策形成的历史探究与对比等问题,尚缺乏研究.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将进一步打开这一主题的研究视阈.  相似文献   

6.
教学:高校教师的首要学术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教学的基础性、首要性地位在今日高校办学实践和教师履职行为中受到严重动摇的现实,从全面阐述时代对高校高质量教学的本质要求入手,深入剖析妨碍高校教师履行教学学术责任的因素,提出建立高校教师履行教学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归纳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提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和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前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而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学术道德的规章制度、教育力度、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学学术旨在促进大学重视教学,重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来切实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广大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具备教学学术能力,因此,教学学术将成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使命和新追求。高校教师要自觉探索和分享教学中的实践智慧,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讲好中国高校教与学的故事,探讨教学学术领域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认知状况及其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不甚了解,学科和年龄差异显著;部分教师对失范行为的判断存在偏差,学科差异较显著;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认知较为消极悲观,存在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采取措施转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学术道德认知来提升其学术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1.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0名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测量,收回有效问卷483份(占96.6%),其中男生268名,女生215名。同时取得其期末考试成绩,使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说明大学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得分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空前繁荣,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跨跃式进步,为大学教师成就自己的学术梦想,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和树立自己的学术声誉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大学教师学术梦想的实现,学术地位的提升和学术声誉的传播又会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有关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研究,结合调研所获得的一手材料,本研究发现,当前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偏低,其政治、专业性、学术性权力有限,且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声望也一般。综合来看,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体系中处于偏低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发展有自身学术逻辑,学科的反省是必要的。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回顾这段学科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除却社会、学术的独特背景之外,参与主体的特质以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也得以突显。从教育社会学产生的运命、译介与中国化并行的研究特点、研究者群体所具有的多元知识视野与丰富教育实践的特质、教育社会学发端的开拓与奠基之功分析新生伊始的中国教育社会学,以期对当今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变化趋势中,学术职业先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行会身份、宗教身份及政府公职身份备受挑战,以评聘协调、非升即走、聘任后评价、末位淘汰等为规程的契约化变革日渐盛行。对于学术职业而言,身份传统和契约化变革各有利弊,两者并不是依次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应和而不同地共存。稳健、有效的学术职业改革,应坚持"身份传统+契约化变革"的整合型发展方式,而不宜作非此即彼的极端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的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朝权力下放的方向发展,大学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文章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集中讨论了与荷兰学术职业相关的几个问题:学术任命与学术发展;学术职业类型的多样化;学术人员身份的改变以及终身教授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trans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 and sketches a typology of mobile academics according to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UK examples are offered as the main case study here. The article will then explore the relations of mobile academics and their embodied and encultured knowledge. It employs a concept of ‘transnational identity capital’ to discuss the position of transnational mobile academic intellectuals as a ‘stranger’ as inspired by Simmel's sociology of space.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科平台本科生小鑫的专业学习热情变化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情感社会学视角和16位大类平台本科生的访谈资料,探究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受到其学习期望与体验一致性的直接驱动;自我核心认知与情感是影响学生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内在动力;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外部因素;防御机制的激活状态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未来,可重点从重视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优化专业分流及配套方案、建立学生学习情绪台账等方面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New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China promis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ural students entering top-tier universities, where there is a wider path to a higher social status. While a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ture has investigated rural students’ trajectories to university, there is a dearth of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rur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seek to address this gap by examin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students entering an elite university in China, including their place of origin, family background, school experi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lign with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data sugges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obtained by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with respect to average grade point average (over four years). It also suggests that fathers’ occupations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However, the data suggest a relatively clear school effect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at University S.1For ethical considerations, we use pseudonyms in the article. The study enriches the discussions of the inequality issue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t also enriches the literature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y looking at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sible causes and outcomes of sch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