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聊斋志异》中《黄英》篇的多声话语——爱情话语、儒家伦理话语、商人伦理话语共存的局面,可以发现这三套话语虽然传达出的声音不同,但它们共同为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这一主旨服务。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黄英》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种直到今天还有启迪意义的理想的人格典范——士魂商才型人格这一人格形象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体味和反思,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千秋绝调”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自选入初语课本以来,评说颇多。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不少同行亦将此列为教学重点之一。我们从教多年,每讲此文时,总觉得这一要求不十分中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如果将此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弄清王安石心目中“士”的形象为什么不同于当时世人的看法上,则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得以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军 《文教资料》2009,(10):6-8
《聊斋志异·黄英》篇在“士魂商才的结合”的一般叙述中,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马子才是作者自身精神的自由王国的化身,陶生体现了作者对物质的必然王国的向往。而马子才与陶生、黄英间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是蒲松龄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整合而又重建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是以“菊”为中介而实现的。最终在小说中,作者“士魂商才”的理想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解读其文,可以探究出其中的文化意蕴。那就是: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8.
士阶层头脑中立功取名的观念根深蒂固。《史记》士形象的描述,倾向于剔除为富贵荣华努力的过程及心态,力图把这种行为精神化。既反映了士的理想人格,宣扬了功成身退的理念之美,又承认士求富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显示了司马迁辩证发展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王武俊传》包括所附其子士真、士平、士则等传记是研究中唐藩镇叛乱,唐朝廷发动削藩平乱战争之重要资料。然该传不仅存在名姓、官职等差讹,且时间、地点、史实等均有不确之处。比勘《新唐书》、《全唐文》、《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古籍,予以考辨。以冀对中华书局正在修订中的《旧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先秦最重要的两部韵文经典《诗经》和《楚辞》,探讨两者与音乐的关系,发现《诗经》和《楚辞》的韵文内容深刻影响音乐的歌词和节奏,且音乐的乐律是从韵文和当时的一些宗教活动中延伸发展而来的,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小说的边缘模糊性,往往使它成为文化、历史、宗教等的集合体,并借助这一点,从<聊斋志异·黄英>中读出了其主旨:即作者面对传统生活的断裂--前英面对平民、士阶层面对商阶层--的困惑与焦虑,以及试图对此所做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西儒耳目资》由来华耶稣会士金尼阁用中文撰写并于1626年在陕西出版,被视为首部用拉丁字母为汉字进行系统注音的作品,该书出版后受到当时学界的一定关注。然而,《西儒耳目资》的成书并非金尼阁一人之功,中国学者在其中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帮助,这也是一次中西方学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弘毅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项光荣的传统。《史记》中凡有着崇高人格、不朽功业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精神特点。“士不可不弘毅”最重要的凭藉是士之知识和技能,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将士之具体固定的职事责任,上升到精神领域,坚持信念、情操,充当社会理想典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准官话。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同一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描写,能发现和揭示当时的通语和方言成份及其演变轨迹。文章通过对予词的比较,揭示出这种格式中的通语和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诗经》自成书以来一直被作为教材传授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诗经》教本,以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多个时期的《诗经》教本,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探求《诗经》作为教本的历史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终南山》是历来备受赞美的描写山水风景之名作,表现了盛唐文人追求自由、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壮美的审美观念,艺术上被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归隐终南山之时,不仅刻画了终南山风景之壮美,还含蓄地流露出不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终南山是当时佛、道信仰者和隐逸之士一致钟情之地,此诗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痕,体现出王维思想感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深奥难懂、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的古文字字典。通过对汉字发展演变、数量递增等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对代表当今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自动化新成就的基本字符集(GB2312)与《说文》收字情况进行数量及释义的对比考察,可以证明《说文》是当时的一部通用字字典,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是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反战思想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迷惘一厌战一呼唤人性复苏。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分别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在今天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