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了作者身为台湾人的"孤儿意识"的同时,又如实叙写台湾人的"寻根"之路,以达到对大陆故土及大陆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4.
<小鲍庄>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王安忆在"文化寻根"热潮中的独特书写.本文运用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小说的焦点人物"捞渣"的修辞命名切入,对文本的主题指向"仁义"展开了思考,讨论了小说解构传统"仁义"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城试图从社会批判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文化思考与批判的维度。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历史到人生,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尤其是在个体层面,阿城"寻根派"小说文本注重文化审美的现代性思考,其具体表现主要是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以及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派旨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规范现代性的文化共识,但时代共识的迫切发展却导致对文化共识的忽略,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性的不足及共识的必要,以及文化寻根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最后论及其挖掘与建构了那些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朱珠 《文教资料》2008,(5):25-26
<棋王>的"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小说内容、叙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文化作为作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表现对象进入小说文本.使得文化真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从对<棋王>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寻根"的,意义,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以及寻找到新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9.
曹乃谦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遭受非议与其主题的复杂性有关。"原欲"是曹乃谦着力思考的普适性话题,但这一话题被置放于雁北农村的特定时空语境中,因而被误读为试图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文化想象所制造的噱头;"寻根"是曹乃谦创作的重要精神指向,作品对乡土之美的盛赞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乡土文化"前现代性"的关注和批判;"启蒙"是曹乃谦创作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与原欲和寻根的冲突而退却,并最终隐没于作者无声的哀叹中。"原欲""寻根"和"启蒙"在矛盾中相互遮蔽却共生的焦虑状态,使曹乃谦的小说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白鹿原》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它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赞颂儒家仁义观念为反衬,贬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告别革命"的谬论做了图解与演义。雷达赞赏其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陈晓明赞赏其"标举一种文化价值而试图阐释中国现代性历史",对媒体和读者形成误导。这样的作品不断受到奖励和表彰,是极不正常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十分广泛,在国内外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自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各方面争议不断,鉴于此,试图从素材取舍、人物选取、叙述角度、道具选取、核心内涵表现方面来就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剧本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关于小说《白鹿原》改编电影剧本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自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郭三德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68-69,72
白嘉轩是《白鹿原》里一位正直、正义、正派的人物形象,一位威严而仁厚的长者,一位孝慈仁义精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梳理《白鹿原》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物质民俗生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规模较大而又集中地探讨儒家文化的经典文本,本文对书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作了较为详细地阐释,同时又阐发了这种文化在各种条件的冲击下已逐渐失落,并对其失落的原因从自身和现实两方面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叙述了传统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故事,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的宰制。男性文化以拒绝的方式置女性于无我的他者性生存,在拒绝的接纳这一悖论的生存中男性文化对女性的霸权地位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拒绝的接纳成为作品中女性生存命运叙述的基本逻辑,使作品在叙述中获得了文化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小说写作本质上作为一种文化叙事是以文化语境为基础的对生活的象征性表达。叙述中展开的文化语境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形成小说叙事的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基础,并形成小说叙事的美学境界。以文化叙事理论为基础,在对《白鹿原》与《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的比较性研究中,阐释两部作品鲜明的风格差异,从而对文化叙事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文化叙事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作品,它所展示的时代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具有同型同构的特点,因而其所展现的文化历史嬗变和当代社会涵有同样的问题.在此意义上,该作品可解读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寓言.这部寓言可在这样三个层面来解读从作品的整体意向来看,该作品可解读为关于传统文化之命运问题的象征性表达;从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存状况来看,该作品可解读为关于传统文化之现实人格建构的一种提问与对话;从超现实的形而上层面来看,它进一步可解读为关于文化价值的一种解构与启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