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垃圾是资源的错位。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系统工程的序曲计原理,以沼气为纽带,按照“人居———种植———养殖———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使不可再生资源科学利用,让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在生产绿色产品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达到村容整洁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中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规划职能,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日,恩施市市长秦斌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寄宿制小学项目建设工作。据悉,恩施市农村寄宿制小学项目建设工作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有关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4.
东山县石埔村的规划设计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以“和谐、升天、人文”为规划主题,基于“延续传统、整治环境、少拆少建、完善设施、建设管制、旅游带动”的乡村建设“六位一体”的东山模式,形成“两心一带四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规划,实现“生态石埔,关丽家园”.  相似文献   

5.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以"美丽家园"建设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X+5"建设模式,开创性地勾画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综合改革实践路径。即以产业为支撑,深化"主体培育、组织引领、文化塑造、城乡一体、环境改善"五项改革,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阐述农村饮水卫生是农民健康、农村稳定的战略问题;以莆田市为例,讨论了农村饮水卫生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水管网的敷设、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等;同时结合农村饮水卫生建设提出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农庄,并就生态农庄模式、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子亦 《广西教育》2013,(23):1-1
目前,广西正大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于广西高校而言,要实现“美丽广西”的美好家园之梦,助推“清洁乡村”活动,就必须建设好高校生态环境。高校应以生态义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校同、和谐校园、美丽校囝”为目标,加强生态义化建设,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切实提升校同文化建设内涵,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此,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从观念、校园环境、教学、管理、行为等方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8.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氧吧”等美誉。几年来,作为全州教育的领跑者,恩施市以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为一大抓手,全面拉开了打造幸福教育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教育;农村劳动力要有序、高质量转移,也需要农民教育;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更离不开农民教育。在江苏省金湖县,我们看到前锋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有限条件,以当地农业的结构调整为指南,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模式的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引导农民发展“双高农业”“生态农业”,以创建绿色文明家园为目标.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地方经济、农民致富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走出了一条教育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10.
金明 《考试周刊》2014,(73):193-193
继科学发展观以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性的社会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性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的论述。具体说来,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以“三农”为基础性和突出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化,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生态化;没有农村的文明,也就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文明”。本文立足农村社区教育的亮点现象,对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态治理中的元治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结合黄冈实际情况,认为“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模式是黄冈农村“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并提出了4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郝欢 《华章》2011,(29)
自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来,生态城市就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追求更深层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此构筑良性的城市发展系统.这种以健康、高效、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和谐城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户用沼气系统建设现状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户沼气系统是以农村庭院经济为依托,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型能源系统。对户用沼气系统应用类型、应用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建设生态家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打造省级高水平测控技术教学团队,围绕理念—模式—制度—成果“四个创新”任务,以项目为引导,以能力为导向,依托“双万”建设、省示范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创新,基础与应用并重,建设“平台—名师—项目”运行机制,开展教学目标“三融合”,通过课程体系“四链接”实现人才培养“三达成”,有效实现了教学团队的“生态闭环”发展,达到了团队预期建设目标。在介绍团队建设的理念、规划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其实施方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尊重和维护承载地域乡土文化的农村空间,要建立健全农村自治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家园、构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本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叠加晋江市政区图,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1995—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非农建设用地迅速扩展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向因区集中,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为该模式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省清镇市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镇市发展生态农业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采取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森林和草原对推动生态文明作用重要性的学术研究多为定性论述,而基于科学数据和生态学原理的学理性研究鲜有涉及。森林和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绿色循环经济体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林草兴”对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等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代“林草兴”推动“生态兴”,需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如何拓展高校生态德育理论内涵、加强“生态人”培育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为此,高校可通过“生态人”视角,构建“生态人”理论框架,挖掘“生态人”的当代价值,突显高校生态德育在“生态人”培育中起到的主要动力作用,同时围绕“提质”“提量”“提绿”,系统化重塑高校生态德育以实现加强培育“生态人”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教育》2008,(7):31-32
近年来.太原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新都、和谐太原”为奋斗目标.通过强化“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工作.全市“科教兴乡兴县”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