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体现在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合理流动拓宽渠道;体现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体现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扩大学校的自主权,通过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合理公平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职业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在推进社会合理流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一方面完成社会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成为实现社会传递、继承、分化的工具。高等教育不平等将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和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文化资本占优势的的子女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这种情况下的教育不利于高等教育良好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教育机制,增加国民文化资本拥有量,让下一代在教育机会获得上受上一代文化资本拥有量影响差距相对较小,实现和谐、教育公平的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4.
景杰 《江苏高教》2005,(6):19-21
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的社会流动,从而维持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但是,功能极化、程度限制、条件限制构成社会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功能限制,制约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考虑这种功能限制,合理发展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高等教育界奏响了和谐理念的最强音。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的主题,与会代表们就“大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大学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谐社会要求,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和谐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张焕华 《文教资料》2014,(25):81-82
本文通过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多样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和思政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主体力量的广泛参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领导”,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都与农民流动密切相关。现阶段农民流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促进农民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阶层的顺利流动。高校通过选拔机制、分类发展、专业教育和教育环境的营造催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高校通过人才的“迎来送往”促进社会阶层的水平流动和通过社会服务,提供文化资本促进社会阶层垂直流动,发挥着和谐社会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技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挑战。应通过制度创新,尽快构建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双向循环流动”机制,使高职生在校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保持与社会一线需求的一致性,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由“毛坯型”向“成品型”的转变,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0.
一、高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这一和谐关系的机制是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的社会流动;而高等教育正是向上流动的基本渠道。因此,高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二、社会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功能限制社会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功能限制包括以下三个依次递进的命题:高等教育既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也有阻滞社会流动的功能,即功能极化;即使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即程度限制;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有限功能不是自动实现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即条件限制。(一)功能极化。第一,代内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功能极化。学校高等教育是一个与职业等级、阶层等级相对应的梯级筛选系统。第二,代际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功能极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促进作用更显重要,年限更长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为向上流动积累文化资本,争取晋升  相似文献   

11.
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须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目的,用创新思维改变过去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惰性与惯性,从而通过“三个引导”,即引导自我定位、正确对待外界评价、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等促进德育主体的自觉;通过优化“三个关系”,即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同龄人关系和优化家庭关系等促进客体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蚁族”是我国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个社会新底层弱势群体,“蚁族”犯罪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值得深思。国家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蚁族”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祛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遏制犯罪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高职生就业问题越演越烈,并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所以,对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基于此提出化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策略,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各项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和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谐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均衡合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促进社会人才结构均衡、社会合理流动、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持续发展。政府、职业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刘鹏翔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19-20,74
"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目标。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谐教育"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应培养出既有较强技术能力又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确定了在中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要有三个重要基础:即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创建和谐抚顺做出贡献。为此,应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丰富内涵,强化实践。发展抚顺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中国目前尚未形成较完整的高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课堂理论教学,积极推进"四位一体"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体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任庆 《成人教育》2014,34(9):65-67
通过对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存在的"断层(层次不完整)"、"重复(中高职衔接不到位)"、"次第(生源质量差、社会地位低等)"等问题,提出探索建立"一体两翼"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使职业教育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并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为职业技术教育不但在个体和谐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区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