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宇  刘小萍 《现代教学》2014,(12):17-18
我校的人文特色教育从学习人文知识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内在的人文精神。而这里的人文知识是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我校通过对重点人文课程的建设、各学科课堂自身融合、人文拓展课程的开设、专题讲座学习,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得到思维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学习生活是学生的特殊生存过程。只有从对学习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生活的关注,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人文性是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中反映出来的人的生活的基本特性体系,表现为规范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理解性与体验性的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学习生活应具有人文性。学习生活的人文性考察,就是以人的生活特性体系为依据,探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当前的学习生活突显了规范性,弱化了生成性;畸显了理解性,远离了体验性;强调了社会性,削弱了个体性。这导致了学习生活中人的失落与学习生活主体的异化现象,影响着学习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新世纪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内涵是,他们不仅应该学习和掌握中国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语言、文学、历史、政治、艺术、哲学,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现象着眼,提出了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的措施,以此期望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素质是人才最基础的素质,人文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主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不能较好地实现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本文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促进大学生实现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更好地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促使人文素质教育深入持续地开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 《文教资料》2011,(10):220-222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在许多院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文章就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和培训中的先进理念,依托知名企业文化活动的经典案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教学活动中,探讨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大学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多强调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很少研究大学校园与生态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本文以景观生态和人文精神为视角,从遵循自然,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坚持绿色理念,营造生态园林校园环境;强调人文特色,培育独特校园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校园生态和人文主题的营造问题。  相似文献   

8.
渗透式人文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我们在理论上对它研究较少,实践中更是重视不够,因而未能发挥其特殊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简要谈谈渗透式人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实践途径。一渗透式人文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针对性。针对性高是它的主要特点。教育的精髓是因材施教。人文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和脱离实际。渗透式人文教育的本质即是把教育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个人文问题具体联系起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黎红 《文教资料》2012,(19):167-169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我国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然而,在大多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基于此,对于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也就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课程考核等方面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姜月 《中学教育》2008,(10):27-29
具有人文情怀是教师获得自我专业化发展以提升自身境界的内在要求。教师的人文情怀有其教育特殊性。教师形成人文教育情怀,需要对教育的人文精神有丰富的理解,并理解中小学人文社会相应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特定的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树立、践行人文教育精神、具有丰富人文教育情怀,最终形成以人文精神、人文情怀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应用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也趋向于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高校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基本课程,肩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重任。如何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用能力,既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素质是本质、人文素质是灵魂、学习素质是保证。大学教师只有把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与学习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实也是英语文化的学习过程。阐述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历史、艺术、哲学、文学、美学等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的道德、情操、品行、精神等,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根本,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培养人文素质,旨在从学习人文知识人手,达到人文精神的塑造。但是,拥有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是指在人文领域中感悟型问题的解决,是以实现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为目标、学习者对问题的了解、神入、内省、领悟、评价、审美等方法进行的学习活动。其问题的解决,通常是一种整体丰富、个体独特的理解性过程。当然,我们不是把人文领域与语文学科等同起来,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化学习也不等同于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只是在这里侧重研究人文感悟的问题解决。根据语文的课程特点,我们在关照问题解决人文性的同时,也关照其言语实践性。另外,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领域的问题化学习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它更强调以问题为…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实也是英语文化的学习过程。本文重点阐述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因片面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气氛死板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绩效较低。应用文写作课程应回归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化融合的本真属性,注重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努力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本研究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多元化、人文素质考核内容细化等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曹银治 《成才之路》2009,(30):39-3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应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使我深深认识到:语文学习要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只能是行尸走肉。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在学习语言中,挖掘语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习作为文化的载体,汇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定义英语课程性质时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认真实施。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仅重视知识点和考点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英语课程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不仅要着眼于英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更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挖掘英语文本中的人文素材及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推动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发展鲁教一、“八五”以来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本情况“八五”以来,我省高校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贯彻“双百”方针,省教委及各高校注意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