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吸收、变异、转换,从而使得文本之间形成关联,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就是互文性。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互文性理论同译者研究的结合有助于译者在互文性文本中进行跨文化阐释。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分析材料,通过对互文性符号的翻译策略的分析,从而了解译者的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2.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广告、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和广告翻译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诗歌与广告中的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克服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束缚,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构建。  相似文献   

4.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41):72-73
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相互影响,互文性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翻译实践活动的互文本质,从而调动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着力激活学生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储备知识优化翻译效果,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互文现象调整翻译策略,进一步全面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而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又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译者的角色,文本意义和跨文化互文三方面探讨,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邹利民  王静 《文教资料》2009,(12):15-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本文以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为案例,探讨了互文符号的翻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文性对诗歌的理解、翻译和文化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译者.一方面要识别原文本中的各种互文关系,另一方面要将他们合理移植到目标文本中,以实现诗歌翻译的互文等值。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互文性对习语翻译的借鉴意义。一切文本皆具有互文性,特别是文学作品。互文性理论要求译者应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识别互文指涉,正确理解其独特涵义和进行正确表达。以此尽量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具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11.
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互文性角度对连贯现象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展示出了互文性与连贯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更揭示了语篇连贯的实质,即语篇的连贯是与当前语篇相关的主客体在语篇交际中的认知整合性连贯,是超出单个语篇范围、诸因素间的理据性关系。连贯的互文分析法,能给研究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看成是处于与别的本文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以开放性的眼光来审视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通过对原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存在的种种互文关系的揭示,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要深刻理解和分析一个文本,就要充分关注原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指出每一个文本都淹没在周围的文本世界中。翻译也就得以在众多文本的互相指涉中完成。由此可见,翻译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互文活动。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小说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因此,文章从互文性理论出发,主要从直接引用﹑传统经典小说结构的依附﹑引喻式互文﹑史诗的变形的角度来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分析互文性在《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描写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以此来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佳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5):142-144
在肯定翻译目的论提出的以翻译行为过程中的委托人的要求、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及文本的目的为翻译的第一准则的同时,从互文指示手段和文化互文两方面,运用互文理论对目的论所暴露出的不足进行研究。同时将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置于互文网络织体中,以迭到获取信息完整性,文本价值的历史继承性和传承文化兼容性,实现翻译在特定的“目的”映射下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表明,每一个文本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利用和征引其前的文本而又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因此,对单个文本的孤立解读,永远不足以阐释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依此理论来观照《青春之歌》,将人物形象林道静置于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环环相扣的语义流动场中,发现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绝不是横空出世,其本身折射、渗透、连贯着三重角色,分别是:五四启蒙时代的出走娜拉、讲述话语时代的政党女儿、话语讲述时代的单独个人。  相似文献   

18.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社会学批评理论。他充分地汲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特娃的符号学,在文本与社会之间、文本各层次之间、文本生产与接受之同、文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构建了互文性。文本社会学将“互文性”作为其理论核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经验又批判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可以成为中国21世纪文学理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且还能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和谐沟通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类学术论文正文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形式为:互文标记十互文本.互文类型有: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互文揭示了: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本体上,互文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意义共生的条件或环境;从话语理解上,互文关系是主体的对话关系,是交际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达到交际的理解、接受;从认识论上,互文关系是人们以关系的方式把握知识、经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上,互文关系作为人们认知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和传播的具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模式、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