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一个叫六十一的满人铡草夫拾得一个元宝,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上交了。有关部门将此事汇报到雍正帝那里。雍正帝正要倡导拾金不昧的良好社会风尚,遂将六十一树为  相似文献   

2.
所谓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是雍正帝为削弱西部蒙古势力而部署的一次有计划的军事行动。雍正帝就此契机设置了驻藏大臣,长期驻藏理政,由以前任命和硕特部间接统治西藏变为直接统治西藏。雍正帝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对西部的政策,加强疆域管理,增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及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国家版图的最终形成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比较三题游翔关键词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比较《史记·平准书》是中国古代史著中第一篇经济史篇,《汉书·食货志》承袭《史记·平准书》而来。本文拟就两者的范畴界定、撰述旨趣以及各自所蕴含的经济史识作一比较,故名曰:《〈...  相似文献   

4.
一、韩国的“平准化教育” 1968年,韩国废止小学升初中考试制度,1974年实行“平准化教育”,即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据2002年统计,韩国高中阶段“平准化教育”改革已在首尔等23个城市实行,占全国高中数的57%、学生总数的74%。许多社会人士,包括国会议员、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平准兵力,《准噶尔史略》载“两路军各拥兵二万五千”;《乾隆帝及其时代》则曰:“北路兵三万,西路兵二万”。这些说法与史实有出入。本文依据《清高宗实录》和《平准方略》考订认为,第一次平准共出动兵力43000名,其中西路为16000名,北路为27000名。  相似文献   

6.
论平准     
平准一词,产生于西汉。作为具体职能,即平衡物价。《盐铁论·本议》篇大夫云:“开委府于京,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即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故曰平准。”作为官名,即主持平准事务的官员。《汉书·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204页载:“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联系上文意,应改为“雍正帝时,正式向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以消除这种政策在雍正帝时开始实行之嫌。因为,康熙末年,在广东、四川两省开始实行“将定额丁税摊入田亩”的征税政策。此法取得成功后,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向全国推行。“实行”应为“推行”$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张凌琬$河北省易县塘湖中学@刘格平  相似文献   

8.
《平准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其体例可追溯至《尚书》中的训体文。《平准书》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训”这一文体,从题材内容来说,《平准书》专门记载了汉代武帝时期的经济货币政策,这是对《尚书》解说知识和政治劝诫题旨的扩展和突破;从思想观念来说,它体现着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这是对《洪范》篇的继承与应用;从文本形态来说,司马迁革新了《尚书》训体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这是对《无逸》《高宗肜日》等篇的创新发展。《平准书》的体例源于《尚书》,但又远远扩大了其断代式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9.
"高中平准化"时代的落幕——韩国高中多样化改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颁布的高中平准化政策,是韩国为缓解中考竞争压力、实现教育公平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度被认为是穷人的福音。高中平准化政策已实施30余年,对它的评价毁誉掺半,制度调整也从未停止。2009年,韩国颁布《高中多样化300工程》,并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多层次、多目的高中教育,这宣告了高中平准化时代的结束。本文聚焦韩国于2010年大举推行的《高中多样化300工程》,分析其复杂的背景、特征和问题,为我国高中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清王朝发展过程中,雍正年间是一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雍正帝在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方面,都曾采取一些变革措施。这些都影响了清朝的发展。由于雍正时代只有十三年,又处于康、乾的中间,多年来,其历史地位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为了进行一步研究雍正帝及雍正时期的清朝社会,本文拟就人们很少论述的雍正《朱批谕旨》,谈些不成熟意见。雍正《朱批谕旨》是雍正对康熙末年清代社会生活采取变革措施的结果,是扭转当时社会危机的产物。雍正帝继位后,面临着康熙帝遗留的社会危机四伏的严重局面,为使爱新觉罗王朝  相似文献   

11.
康熙帝的特别信任与姑息,使曹寅在亏空的路上越走越远,直接种下了曹家破败的祸根;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而曹頫继续陷入经济犯罪的泥潭,终于使曹氏家族一败涂地。  相似文献   

12.
《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洪业等编,1938年3月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0年中华书局重印。所谓食货志,是旧中国史书中专叙经济史的篇目,最早称平准书,见于《史记》。因为它着重说明货币制度的变动以及控制商品流通和物价的均输、平准等政策,故谓平准书。自《汉书》以后,改称食货志。“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尚书·洪范》。由于“食货”比“平准”更为达意,故为以后各部史书所采用。食货志大致包括田制、户口、赋税、仓库、漕运、盐法、杂税、钱法、矿冶、  相似文献   

13.
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均留下了用钟表随侍的记载。如,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十八日首领太监薛勤向郎中海望传达雍正帝旨意:“着向养心殿造办处要好的表一件,随侍用,钦此。”当日,海望把情况禀报给负责造办处事宜的怡亲王允祥。怡亲王指示从自鸣钟处收贮的好表中选一件交进侍候。这件事当天便落实了,首领太监赵进忠将一件银盒银套表交给太监武进庆,由其进呈雍正帝。  相似文献   

14.
康熙帝的特别信任与姑息,使曹寅在亏空的路上越走越远,直接种下了曹家破败的祸根;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而曹眺继续陷入经济犯罪的泥潭,终于使曹氏家族一败涂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史记》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是由若干圆组成的大同心圆,圆心是《平准书》和《货殖列传》,由圆心向外,当代史是第一层,现代史是第二层,近古史是第三层,上古史则是第四层,越靠近圆心的地方密度越大越详细.整个结构就像个星系,无论远近都围绕着中心旋转,这个中心就是《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而太史公之所以在《史记》中构建这样一个逻...  相似文献   

17.
毛翰 《教学随笔》2011,(12):39-39
据说,启功先生是清雍正帝八代孙,却拒姓爱新觉罗,还说那“爱新觉罗”根本不是姓,而只是前清满族人部落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住宅小区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从曲折的两平准噶尔、平准中的英雄烈士、平定准噶尔的碑文、平准后的善后治理、对伊犁风物的吟咏五个方面,论述乾隆帝关于伊犁的诗文.这些诗文纪实叙事,抒情言志,既可当文学读,更可当史学读,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乾隆帝与伊犁乃至清代新疆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无疑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9.
清高宗乾隆,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此人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幽默风趣,他的许多智慧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一次乾隆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一生听闻、见证或亲身经历了清代统治者制造的各种案狱,如《明史》案、《长生殿》案、《南山集》案和查嗣庭试题日记案。这些案狱都触动或震颤了查慎行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而查嗣庭试题日记案,是雍正帝处心积虑亲自发动制造的文字狱大案,查慎行牵连其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尽管后来查慎行被释放回籍,但这种突如其来的、面临生死抉择的覆巢惨变,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导致其心态失衡,处于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对雍正帝的法外施恩,感恩戴德;另一方面,他的心态异常复杂痛苦,既痛斥罪弟,又顾念亲情,既恨名思隐,又痛感人生。感恩与痛苦两种心绪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