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文字记载的翻译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翻译的作用、意义、价值等曾经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未被肯定,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很难获得与其他专业工作者一样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进步,翻译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译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从被认为是"隐形人"到成为创作的主体。这巨大的变化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描述中西翻译史译者地位的变迁过程,阐述翻译的主体——译者的重要性,以及新时期要求译者个人素质提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大量引用标题翻译和其他翻译实例前提下,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 地位,并指出翻译标准研究应当重视翻译情境因素,提倡制定更辩证更柔性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大量引用标题翻译和其他翻译实例前提下,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翻译标准研究应当重视翻译情境因素,提倡制定更辩证更柔性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4.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些旅游景点译文实例进行评析,看译者主体性在应用翻译中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删减、增添的翻译策略。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创作出成功的译文,以达到宣传和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晓辉 《学子》2014,(3):117-117
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然而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活动,都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发挥的余地不同而已。在非文学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同样需要译者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对策能力和表达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8.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译界,译者话语权逐渐在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译者话语权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深层次地影响着译文传播.本文运用功能分析法,对译者话语权进行阐述,探讨译者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而提出构建中英翻译中译者话语权的策略,对彰显话语权在中英翻译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英翻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真实呈现固然重要,但译者...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中的重要角色,其作用和特征对翻译有决定影响;对译者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翻译过程,为成功实现等值翻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思想启蒙的媒介。对于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的看法问题,一直是随着人们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译者在各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的。20世纪以来,众多翻译新理论的提出,译者的地位问题变成了“叛徒”和赋予原著以新的生命的创造者。本文,就讲对译者地位的问题作一定的讨论,并探讨译者地位变化的本身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丛虔 《考试周刊》2007,(11):56-57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翻译过程中,人是积极活跃的因素,从事翻译的人,即译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赋予译文美学价值。显然,离开了译者,翻译就失去了意义,无法实现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位于中心地位,但不排斥作者也不否认读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传统的翻译过程模式和奈达的翻译检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翻译过程的模式,并分析在这一模式上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译文产生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译者的双语能力,译者自身和目的语的文化价值取向,翻译的目的,读者期待等.本文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最基础的行为"选词",考察译者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彰显问题。译者根据目的语新闻的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如增译、省译、重组、替换等,使译文流畅清晰,有效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翻泽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研究史上众多翻译流派对译者的定位,揭示了译者地位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指出近年来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翻译史上译者的地位需要研究其在不同翻译范式下的变迁。译者身份经历了从“仆人”到“翻译机器”到“操控者”的过程,逐步把握住了主观能动性,克服了其边缘人的地位,张扬了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徐敏  李莲花 《海外英语》2012,(2):166-168
由于早期翻译理论长期没有关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导致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最关键的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翻译进行分析,发现翻译不仅是从一套符号系统向另一套符号系统的"意义"转换,而且翻译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的实践活动,译者表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两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即"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本文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作出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