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充分回顾、广泛挖掘和科学吸收、利用已有金融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从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和二者的关系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文献进行了综合与述评.认为,金融生态理论是在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生态经济学为方法,以自组织系统理论为研究范式而演化出的一门新的理论学说;对于金融生态主体范畴的界定,应立足于专业主体,而金融生态环境则不仅包括社会生态环境,还应包括金融生态专属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普惠金融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大数据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又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金融是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从金融自身、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角度对和谐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谈谈构建一个和谐的金融系统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给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重要时期的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了冲击.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在改善环境和维护金融安全的稳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观赋值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金融安全指标,同时通过因子分析构造了影响我国当前金融安全水平的绿色金融发展以及各宏观经济因素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VAR模型,就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水平间的内在联系和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绿色金融的发展都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海科技》2015,(2):54-55
<正>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注重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绿色金融的核心就是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企业内部,使得生态观念成为其经营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的特征已不再是小型的、单一的经济组织,而是由多个经济单位组成的大型联合体——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阶段过程中,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而企业金融资源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必要支持性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以企业金融资源管理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对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管理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作者认为,对于行业跨度大、企业级次多、管理幅度宽、地域分布广的企业集团来说,在集团内部实行金融资源集中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管理现状出发,结合企业集团及企业金融资源的特征,论述了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金融资源集中管理的必要性、优越性等,并就组织实施环节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对实施金融资源集中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探索普及金融教育的路径,提升金融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教育的普及以及国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从国家、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中的金融资源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证券市场筹资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并选择了同为发达省份的浙江、广东、江苏作为参照,对他们金融资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以线性回归的方法,对金融资源对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丰富的金融资源和完善的金融资源结构能够促进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服务可得性研究中引申出金融广度的概念,以区分金融服务渠道宽度和金融服务对象范围,更为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发展的深度、宽度与广度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从这个三个维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曲线特征,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会导致实体经济受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特征是低金融广度和金融宽度与高金融深度.对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短板是过低的金融广度和宽度,金融的不均衡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增强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推行金融业普遍服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打造智能化新型银行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探讨金融科技的内涵,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逻辑出发,构建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等;构建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投入、服务能力、风控能力、基础能力、研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占比等15个二级指标;对上述指标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资源科学》2018,40(10):1991-2001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② 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③ 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子刚  郑瑜 《资源科学》2011,33(6):1083-1088
本文初步界定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将水生态足迹分为水产品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污染生态足迹,并建立了水生态足迹模型。其中,采用了Wackemagel的水产品生态足迹模型;水资源生态足迹采用了基于水资源消耗量的计算模型;采用零维模型计算污染稀释净化需水量,构建水污染生态足迹模型。最后,以扣除60%生态需水为前提建立了水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模型计算了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超过水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但是水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水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大;由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大,水产品生态足迹在水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大数据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维度。同时,利用来自广东省内118家集团企业作为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大数据能力与集团管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能力能够对集团管控产生影响,其中资源整合能力对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文化管控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深度分析能力对财务管控存在显性负向影响,对战略管控和文化管控不存在显著影响,实时洞察与预测能力对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文化管控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体系有助于支持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等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脉络、应用领域与尺度特征,并以村镇地域系统为对象,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承载力与承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切入,剖析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村镇建设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互馈关系,探讨了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采用“短板原理”,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贡献为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贤保  李勋贵  赵军峰 《资源科学》2018,40(5):1016-102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供需比较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西部12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省省情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堇  彭璧玉 《科研管理》2019,40(3):143-152
文章概括了组织种群灭绝的现象及其原因,分别从组织种群密度与环境承载力方面分析了组织种群灭绝的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组织种群密度与环境承载力影响组织种群灭绝的交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结果发现:(1)在组织种群发展的初始阶段,种群密度的增长速度慢于环境承载力的增长速度;(2)种群密度对环境承载力的变动存在滞后效应。环境承载力减小后,种群密度需要四年的时间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环境承载力等于零时,种群密度要在三年后才会等于零;(3)环境承载力略微下降能提升组织种群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组织种群存活。  相似文献   

19.
确定旅游承载力是处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以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综合多源数据,利用“双评价”、容量转换等方法计算旅游承载力。结果发现:①泸沽湖具有“三区合一”的典型特征,由自然保护区、社区、景区3类空间叠加而成。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于社区人口负荷与景区旅游承载力之和。空间供给、资源消耗、设施提供和管理水平共同影响旅游承载力,其中空间供给是关键的制约因素;②依照“确定总量—减去存量—计算余量”的逻辑思路,计算出自然保护区适宜土地面积,获得特定建成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社区人口负荷得到保护区承载力余量,可进一步转换为景区旅游承载力;③维持风景旅游型城镇建成环境条件下,泸沽湖高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298.5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资源环境条件可支撑19920人,承载力余量为15918人,经过转换后可得旅游承载力为11938人/日;④针对短板的限制作用,提出采取倾斜木桶、延长长板等措施,为景区旅游承载力扩容提供思路。研究可为“三区合一”型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测算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地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2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