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如”、“象”、“好象”、“仿佛”、“一般”、“似的”之类词语的句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象字句”。“象字句”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比喻句,有的是非比喻句。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非比喻“象字句”多达二百一十余例,远远多于表比喻的“象字句”的数量。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象字句”的非比喻形式往往注意不够,甚至把“象字句”与比喻句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失误。本文力图对“象字句”的各种非比喻形式作一番整体的考察,以抛砖引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喻“象字句”大致有七个大的类别。  相似文献   

3.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仿佛”在文中常作比喻词,它和“好像”一样是比喻的标志。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但在很多时候,“仿佛”并不表示比喻,而随不同语境,表现出不同的意义。1.表示描述如: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记金华的的双龙洞》)这句话用“仿佛”具体描述了双龙洞的外洞有多大,给人以身临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修辞格之一。运用比喻可使语言变得形象化,使被描摹的事物更生动、具体,使被说明的道理更易理解。人们在长期的语言运用、积淀中,使比喻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多样活泼、千变万化。下面介绍几种不常见的比喻形式,与读者共飨。比喻常被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三种形式。明喻一般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有“像、如、似、仿佛、如同、犹如、有如、好像、恰似”等喻词连系。“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有时与前面的“像、如”连用在一起。明喻的基本格式是“甲像乙”…  相似文献   

6.
人们用了许多美妙的言辞来称赞比喻。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中国学者钱钟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已故著名散文作家秦牧则把比喻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而作家们创造的比喻就象永不枯竭的泉水,源源不断,并且,比喻的品位也越来越高。请看下面这段话: ①那言语殷勤但不轻浮,那神态热情但非做作,好一副落落大方、有修养的模样!他的彬彬有礼掩填着陌生的沟壑,温文尔雅架起了交往的桥梁,刚才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弹指间,已象熟人般攀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比喻”本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但议论文中也经常用到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样的好处是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 ,这在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就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文字表现从容闲暇 ,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还有庄周的“疱丁解牛”,以养生之道来设喻 ,让人们像疱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保身、全生、养生、尽年。如今 ,我…  相似文献   

8.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10.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11.
一、比喻词语的概念 许多关于修辞的专著、论文和教材都是把比喻这一修辞格中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象”、“好比……一样”、“仿佛”、“犹如”、“如同……似的”、“恰似”等叫做比喻词语,或简说成喻词。本文所说的比喻词语则是与这种传统的说法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正如许多研究词汇的专著、论文所论述过的,在多义词的转义中,除了一种是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引申义之外,还有一种是由修辞格中的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比喻义,我们  相似文献   

12.
略式明喻     
明喻是最普通而又最显著的一种比喻。明喻的常见格式是: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同时并举,并且在两者之间,用一个比喻词来表示它们的比喻关系.如: ①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例①里,“车队”是本体事物,“河”是喻体事物,“象”是比喻词. 这种明喻,结构完备,修辞上称之为详式明喻。除了详式明喻,还有一种明喻,不用比喻词,而把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排比等句式.如: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修辞里的“大家族”,它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多姿,使用的频率也最高,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许多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浅显起来。因为比喻中的明喻常用“像”、“仿佛”等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所以有的人常把有“像”、“仿  相似文献   

14.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5.
吟诗填词,行文作赋,往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中运用得最经常、最广泛的要属比喻了。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思想感情的积极的修辞方法。它是一种为了“把话说得更好”的“积极的修辞”,在把握好形(或神)相似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美感。美感,是比喻的生命,是不能缺少的。下面试就两首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 ,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中常用到它。提及它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使文章语言生动 ,形象具体。但如果细细品味 ,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略有差异。下面分别谈谈比喻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中的作用。一、比喻描写 ,生动优美在记叙性文章中 ,作者常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如《海滨仲夏夜》一文。文中写霞光、灯光、月亮都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用“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比喻映照在浪峰上又红又亮的霞光 ,“火焰”显示了霞光的色彩和亮光 ,“燃烧着的火焰”则突出了它的动感 ,显示出这是一幅动…  相似文献   

17.
翻开《传奇》 ,人们最初得到的审美愉悦 ,也许来自小说中层出不穷的审美意象。“意象”是什么 ?意象的涵义是表意的象 ;特殊而言 ,它的涵义是意和象。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使用意象一词都取一般涵义 ,而不取特殊涵义。这里的意 ,包括整个意识的活动和下意识的活动 ,同外来的“形象”“具象”互相作用 ,通过艺术家主观的想象、陶冶、经验、知觉 ,从而造成意象 ,显现在心中 ,出现在笔下。在《传奇》中 ,作者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意象。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 ,比喻是修辞学的三大原则之一 ,世间唯比喻大师最为难得。在《传奇》中作者能把不同…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一般认为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喻词。比喻的基本类型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其中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一类的喻词,明确地表示是用乙事物来比况或说明甲事物。但是含有"像、好像、如、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都是比喻句。比如:"我鼻子陡然一酸,像是要哭出来。"(阿累  相似文献   

19.
有一篇文章,在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时,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一句当作比喻动例子,我们认为是不妥的。在语文教学活的中常有类似情形:一些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一见“甲象乙”的比况句式,就视之为比喻。理由是句中既有本体“甲”,也有喻体“乙”,还有比喻词“象”或“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以为:“××象××”这种比况形式的句式大体上有四种情况,即异类作比(比喻)、同类相较(比较)、属种特选(举例)和近似断定(判断) 比喻,常用“甲象乙”,这种典型的比况形式。如:“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这里的本体“叶子”与喻体“舞女的裙”借助比喻词“象”  相似文献   

20.
Figures of Speech,比喻,可能是语言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修辞格,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格.比喻的作用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它能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洁明了;能以形传神,使得事物形象更为生动.正是由于比喻的这一功能,人们逐步认识到它不只是一种点缀:好的比喻使文学作品平添神韵和光彩.秦牧先生说,如果文学作品完全不用譬喻,那么文学作品将象一只被拔掉尾巴的孔雀.比喻是人们认识、评价、解释事物的一种综合方法.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