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而且墨、道、法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主要探讨“义”的起源问题,认为“义”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通过探讨,使读者认识到“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则,是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甘、鹹作为表示味道的名词,词义相近,语源亦相近,二词源义为衔含。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公文术语义位的义值系统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基义的单义性与多义性、精确性与模糊性。以及语体陪义、风格陪义、形象陪义、属性陪义与公文术语语用的庄重和生动风格的关系,时代陪义与文言色彩术语语用,情态陪义与委婉术语的使用,新义位与公文术语系统成员的淡入、淡出,外来陪义和公文术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元刊杂剧三十种》(下简称《元杂》)的比拟式有全式“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又有简式“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元杂》出现了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与前代不同的比拟句式,反映了蒙元时期语言融合背景下比拟式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5.
"fan"与"fans"的汉语音译各有两种写法:"粉""饭"与"粉丝""饭丝"。这四个英源外来词义位基义相近,可视为同义词。它们在使用频率以及陪义、义域等方面已日渐分化而呈竞争态势,其语用博弈结果为:在使用频率上,"粉丝""粉""饭""饭丝";在义域上,"粉"广而"饭"窄;在情态陪义上,"粉"为中性词而"饭"趋于贬义。它们的使用情况与国人对"粉(丝)、饭(丝)"的认知模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顾炎武等古今语言学家论证倡说的连类或偏义现象,现在定名为“偏义复词”,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常常称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词典》已纳入“偏义复词”一目。偏义复词的特点是连及的虚陪语素形成理解困难。另有小同而大异的语言现象,虚陪语素虽使理解困难,但兼有情趣,有设难成趣的修辞效果,可以另称为“虚义趣连”。它们是偏义复词的衍生发展,数量多,主要见于元明清及现代方言,是方言俗语词,结构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无动于衷”有“毫不理睬,毫不关心,毫不配合”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意义,其中,只有“毫不理睬”这一层可写进词典释义,别的意义应排斥在外。当前语文工具书种类繁多,众多辞书各陈己见,同一个词语同一意义却释义不同,这就淡化了工具书的工具性与权威性。人们对词语概括义与具体义的性质认识不清,将二者交错混杂,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词典释义应抓住词义的本质,剔除具体义。  相似文献   

8.
胡昌明《“青骢马”辨》认为,“骢”义后世诗与许慎不同,或因许释未当,或因“骢”义转移。大量典籍证明,许释“骢”为“马青白杂毛也”没有不当,后世诗将“骢”义扩大了,所以与许释有别。使用词典,不得混淆“词典义”与“训诂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义的探求     
历史上,作为中国古代最高道德准则之一的“义”,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学者竞相追求的修身、立性、践行的行为标准,在现代经济至上的社会,再一次深刻理解义的内在价值,挖掘义的深层涵义,弘扬义的现代意义。对提升人们的整体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比较双语词典译义与双解词典译义的异同。其次,抽样《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以下简称《牛八》)相对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以下简称《牛六》)新增词汇。将样本中新词分类。之后参照双语词典译义方法,阐释双解词典泽义方法。最后,统计样本,总结《牛八》新词中,不同类型词的主要译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典型处置式的主要的语法意义仍然是"处置"。非典型处置式的语法意义则并非如此:致使义处置式的语法意义是"致使",遭受义处置式表达的是"遭受(损失、不幸、不如意)"的语义。它们的来源不同,意义有别。  相似文献   

13.
古今诗文,语言的多义现象不同于歧义现象。作者为了形成丰富的内涵,展现词语的多重内容,通过引进不同对象、汉字不同读音、象征义、深层义、不同抒情主体、双关义、言外义等多种表现形式来表现语言的多义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多义性,是揣摩意蕴时切忌片面与肤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储存义(理性意义),及其意义发展的脉络。因此,对于具有本质区别的通假义与同源义应区别待之。拟对《汉语大字典》中"通"用法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5.
论假借义与语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就具体的词而论,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比揭示了古今单音词兼义现象的差异,提出了白话文单音词的兼义现象是一种词汇现象,而文言单音调的兼义现象却是一种修辞现象的新观点,对传统的把在特定言语环境中才产生兼义的文言单音词也看作是专职的兼义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7.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识论范畴、语言学范畴、民族文化对词义的渗透影响方面完整地分析词义内容,把词义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念义、句法义、语境义。概念义是词义内容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词义内容发展的根本。概念义到句法义是从认识论到语言学范畴上转化。句法义,本文主要从词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各种句法成分的影响而激发词形成的句法义。概念义与句法义在语言的普遍意义上来分析词义内涵,而语言同样具有民族文性,体现在词义内容中就是语境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陪义在产生的过程中也烙下了其民族性的特点。通过对部分英汉词义中陪义的民族性进行分析,发现英汉词义中陪义的民族性显著,反映了民族间历史典故、宗教文化、思想观念、经济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的一种非常特别的词汇,在古今汉语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较之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不仅在偏向语义上呈现出明确性的特征,同时在语素次序上表现出固定性.文章通过对偏义复词概述,比较古今偏义复词的差异,从而分析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偏向语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