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如何尊重学生陈仕森(万年县青云中学D师都希望自己教育育方,我情有技,但实际上每个人m行的波自对果却不自相同。出现这种差目,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否习亟学生,区是其中的亟要原因之一。在学校教胄工作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被看,虽然应迟不同,但师生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处在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有主动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教师为了未来而教,学生为了未来而学,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必须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3.
师生和谐相处,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出力不讨好,弄得一团糟。师生怎能和谐相处呢?我认为,尊重学生是关键。 尊重学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艺术。我从陶行知先生“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中,深切地感受到尊重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产生一种力量,可以使人理智,也容易使人悔过。但这一点许多教师(包括我)往往不在意或不屑一顾。认为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方法和措施都是出于好心,学生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组织行为,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导致师生人际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师生间存在意识、文化、沟通和心理背景方面的差异。化解师生人际冲突的途径要从师生双方寻求,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全面解放教师,让教师成为自由快乐的教育者;同时,还应通过师生间良性的沟通,重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蒋莹 《师道》2011,(Z1):63-65
教育是心灵之间的影响,师生是心灵沟通的主体,师生关系则是心灵互动的枢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良好交流。懂得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其人格。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感受自尊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全人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人,包括尊重人、尊重人的差异,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创建富有吸引力的、富有人文关怀和个性的学校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以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发扬传统中铸造新的辉煌.尊重教师,构建和谐的九中文化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与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劳动成果,为学生和教师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既是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实现所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师生有效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永恒课题和不懈追求,是班主任最为重要的教育技巧之一。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学生平等对话,实现双向的交流,让学生敢交流、愿交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用心倾听、平等交流和正向激励实现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未来祖国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我们用现代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敬重、爱戴。其中,主导方面是教师。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张元华 《湖南教育》2005,(16):35-3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氛围来支持它。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对于推动新课改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宽容与尊重。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  相似文献   

10.
尊重学生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的前提与保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但也出现了许多无原则的尊重,使尊重学生变成了迁就学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迷失了自我,误导了学生,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尊重学生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的前提与保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但也出现了许多无原则的尊重,使尊重学生变成了迁就学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迷失了自我,误导了学生,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第五十中学自1976年建校以来,一直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和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享誉江苏教育系统。近年来,学校积极倡导“尊重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诠释为“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教师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成长”,确定了“为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伟大的。完整的师爱表现有三方面:真诚地爱护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自觉地尊重学生。一般人对前两方面比较重视,而尊重学生、接受学生则有所忽略。教育部基教司李连宁司长说:“在现代教育中,不懂得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平等的师生之爱。但由于传统教育牢固地定格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也由于源远流长的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爱也容易异化为居高临下的给予与施舍。学生总是被动地、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  相似文献   

14.
愉快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愉快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师生关系的和谐愉悦1.师生之情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它的基础是师生的相互信赖。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只有教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内因发生变化,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服务中、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2.同学之情同学之情体现在学…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苏联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搞“教学与教育分离”;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较多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而比较忽视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学生一方等等,以阿莫纳什维利、沃尔科夫、雷先科娃、沙塔洛夫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学家推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这种新型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教育中始终保持无条件的平等,师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权利。但平等,信任、尊重、相互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和儿童在生活经验、知识、道德成熟性方面不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体系和新教材的出台,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真正的严峻考验,能不能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树立尊重与平等学生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文章在反思现有的学生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根本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尊重与平等的学生现。教师应将尊重与平等教育思想切实体现到学生观和教育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学会交往、学会尊重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笔者更多地感觉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尤其是教师主动地表现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本文从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入手,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幸福,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自尊,增进师生情感,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文章在反思现有的学生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根本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尊重与平等的学生现。教师应将尊重与平等教育思想切实体现到学生观和教育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浙江温州的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创办不到十年,迅速发展成为温州基础教育的品牌。安阳实验小学的崛起,源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尊重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信任和尊重,促进他们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在此基础上,赋予尊重教育新的内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师生的人格、权利、兴趣和个性,既尊重特殊天赋的个体,又尊重素质一般的个体。具体浓缩为“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八字教育理念。尊重人格,是指师生的人格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尊重差异,对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