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明代德州运河水次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次仓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为转运、存储漕粮而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的粮食仓库,而明代是中国水次仓制度发展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对德州水次仓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考察,以揭示其地位嬗变与漕法变化、河道变迁、国家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是一所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使其能够发挥历史资源的作用,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势在必行。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搞好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为德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造福于德州人民。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德州运河号子受德州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影响,具有体裁内容丰富、节奏节拍多变、旋律淳朴动听的音乐特征,并折射出其典型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德州民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大区域,并具有优美抒情和豪爽粗犷的地域特色。当前,德州民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和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历史传承、政府支持、社会普及及高校教育等几个层面,探索德州民歌传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中国民居发展背景和对民居传承的紧迫性进行分析。同时,以"印象民居设计"为例,探讨了民居中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情况下,对如何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发展本土建筑的思考,最后对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民居传承性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德州区域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一系列民教冲突,以致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德州教案,并最终汇集成轰轰烈烈的鲁西北义和团运动,其中朱红灯、心诚和尚等领导的义和团声势较大。德州区域的义和团在清朝统治者和外国列强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但其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方教会势力和当地封建统治,向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鲁西北人民不甘被奴役的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虽然有"刀枪不入"、"吞符念咒"、"降神附体"等迷信因素,但是其中的一些口号已经朦胧地表达了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包含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胚胎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德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在永乐时就是全国最大的三十三个商业城市之一,与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齐名。由运河漕运与交通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及变迁。德州由军事化防御城市向商贸型城市的转变,也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卫所、仓储、税关等国家政治性机构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是湘西土家人最早、最全面的文化记忆,如何更好地传承它必须深入挖掘其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并加以保护。楚巫文化意识、风俗习性方式、外观形式等是构成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基因,而建筑实体的木骨泥墙、木橼瓦顶、梁柱森列、"蒙太奇"式的空间组接则构成了文化基因的传承之根本,其榫卯相扣的力学逻辑组合又体现了一种牢固的人间秩序和中国式的建筑精神。只有坚守住本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民居建筑不仅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这一地区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特殊性等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在满足一定实用性、体现一般建筑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又反映了独特的审美心理和艺术风格,是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1.
德州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德州回族的来源主要有五:一是元明清陆续自外迁入,二是历代回回兵及其后裔,三是回回商人及其后裔,四是苏禄东王后裔的融人,五是其他民族的融人。在德州回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德州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牙、角、陶、蚌等器物,可管窥德州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石斧、石镰、石铲和蚌刀,说明德州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这里从事着原始农业生产;大量的石箭头、蚌箭头、陶弹丸、兽骨镞及少量的铜镞,说明渔猎活动仍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的陶制器皿,如陶灯、陶盆、陶豆、陶鬲、陶罐、陶鼎、陶杯等,说明当时人们已过着定居生活;陶环、陶俑、陶牛、陶马、陶鸡、陶楼的发现,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畜牧业和家庭养殖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反映;特别是陶纺轮和捻线坨的多次发现,说明德州区域当时已有了发达的纺织业。在距今4000年左右,德州先民终于敲响了文明的晨钟。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和普通话里都存在着许多词汇性的短语,即词汇化了的短语。这种词汇化了的短语又叫做短语式的词。本文仅就德州方言里有别于普通话的几种短语式动词作一描写分析:一、动结式动词;二、动趋式动词;三、偏正式动词;四、主谓式动词。  相似文献   

14.
德州有着古老的历史,其地域文化呈现出独特魅力。德州地域文化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水”德文化的重要体现。孕育德州地域文化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流淌的几条重要河流——黄河、徒骇河、马颊河、鬲津河、钩盘河、漳河、卫河以及京杭大运河等。德州地域文化有着深厚底蕴.足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融合的结晶,同时也是多种文化成分汇聚的结果。这一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巨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5.
1880年,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庞家庄(当时隶属山东省恩县)创建了庞庄教会,1886年,建立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基督教教堂—庞庄教堂。美国公理会总堂在庞庄活跃了约三十余年,1916年迁往德州。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后,其活动逐渐减弱,1941年遭到日本封杀而停止。庞庄教堂的创建者明恩溥等人来华主要为了传播基督教,吸纳中国人入教;但是作为辅助手段,他们还举办了医院、学校等机构和赈济等慈善事业,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德州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拟从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管理方法科学化、馆藏资源的购置、整理和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员的素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