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得读者从文本中领悟出作者、编者的真正意图来。因此,从“阅读期待视野理论”的视角分析阅读期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黄芳 《广西教育》2013,(41):39-40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6.
现代读解理论认为,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存在两种式样的力的作用,一种是由文本的艺术水准、结构样态形成的力的式样,另一种是由读者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构成的力的式样,这两种式样的力在阅读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的张力结构,当两种力的式样相互调节,达到异质同形(两种力的式样相似)时,便是成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就是两种式样的力的碰撞,其效果取决于两种力的式样相似程度。由于每个文本的结构样态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而且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也不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便能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之内去填补空白,从而积极主动地生成文本的意义。因此,读者成了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读者“期待视野”这一前理解结构的存在,读者的理解极有可能和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意蕴及价值发生冲突,于是,读者对作品的误读也就在所难免。后现代思潮下有人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尽管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商榷,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文本的潜化结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预留了读者安放他的理解的位置,它向读者发出了一种“召唤”,“现实的读者”对“第二文本”的某些猜测和预估就是一种阅读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学生认知过程的合作者,首先要促成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裸眼进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视界融合”而产生意义。另外,要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个性才华。  相似文献   

9.
柯传伟 《现代语文》2009,(7):131-132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原有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期待视野的形态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写作主体的认知结构(即写作者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写作需求(即写作者写作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如果写作者没有相应的文体知识,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就不可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写作是个未定的结构图式,具有“召唤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文本公众意义的泛化,缺乏阅读主体个人独特的见解,使得阅读教学成了一个平淡无味的过程。这些痼疾最终汇聚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让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离学生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什么是"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决定着阅读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以意逆志”这一命题的认识见仁见智,有人以为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还有人认为是以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按照认识论与接受美学的认识,不论是那种看法,其所逆的作者之志都只能是读者阅读图式与文本双重建构的结果,或者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所提供的视野相互融合的结果,这些结果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时代差异性。因此,这一命题所强调的是文本意义的历史生成性。  相似文献   

14.
谢小妮 《广西教育》2014,(29):45-46
正"阅读期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阅读教学建议"提出来,建议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接受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的互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即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视野相互碰撞,在交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视野融合,意义随之而生。"阅读期待是一种心理暗示,具有动力功能、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和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去完成一部作品,期待视野不断调整读者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使之更符合作品阅读的需要.无论是召唤结构还是期待视野,均包含了个人话语和普遍话语.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互相统一又彼此矛盾,召唤结构牵引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作者创作时设置召唤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永恒互动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期待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概念,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学生“期待视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潜在地支配着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接受意向,其中“视野融合”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慧 《现代语文》2008,(10):47-48
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来源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视野”,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情境。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论述了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距离”关系,以及“期待视野”与文本撞击时的几种形态(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相似文献   

1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静态的文本所负载的意义只有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也就是读者同文本的对话,其意义才会显现,阅读的过程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当然,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对话的结果必然也是相异的。而作为教学,又有其特殊性,同一时空状态数十人共同活动着,这就有了多向对话的特质,他人的认识必然能够带动自己的思维。如何展开对话?怎样达成对话的高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所谓期待视…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前存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效率。由于教材制定的限制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内容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匹配策略”,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利用设置悬念、创造情境和直观形象诱发等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