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说明南宋人对“语法”术语的引用及其语法观的产生,并再谈梵语法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和过去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在于注重综合性研究,重视生成语法各分支研究特别是句法研究,关注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二/外语习得的实证性研究和语言哲学基础研究欠缺;其不同点在于汉语生成语法研究成为热点,语言学流派之间的对比研究得到加强,二/外语习得的实证性研究已经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历史上中西方语言学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学者所剖析的汉语语法现象,来说明汉语也遵循普遍语法,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共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汉语语法研究做出中国特色的基本指导思想,尤以“不忘本来”为根本。老一辈语言学家一直在探寻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国道路,他们力图摆脱印欧语眼光束缚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就汉语语法研究而言,“不忘本来”包括3个方面:不忘汉语本来的研究道路,不忘汉语本来的经典传承,不忘汉语本来的语言面貌。在语言学同样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抓住流水句、用体包含、文学语言、“字”的语法等反映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就有可能做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成果,为普通语言学贡献汉语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乔姆斯基简况,《句法结构》各章要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北美转换生成语法学派40年来的研究方向、历程、方法及特征,用以点代面的方式简述中国外语界40年来的语言学研究概貌及20年来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重要成果;简述本人学习研究该语言学之浅见。  相似文献   

6.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7.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学史研究八十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拥有丰厚的积累,而且至晚在东汉班彪、班固时,已经形成了史学之历史的意识。说它年轻,是因为它作为近代学科之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明确地提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才有大约80年的历史。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这大约80年的历史也是很值得回顾和总结的。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史被提到专史研究日程上来至今,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即草创时期(30—40年代),沉寂时期(50年代),活跃时期(60年代前期),再度沉寂时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发展时期(70年代末至今)。其间,它经历了两个马鞍形的演变轨迹。其中,草创时期、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  相似文献   

9.
透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高等教育研究专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50年 ( 1 949- 1 999)》的突出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评析 ,并在此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 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进程、理论建树以及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 ,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与进展 ,成果数量逐年递增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学科意识明显增强 ,并表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但总体而言 ,目前的研究水平还不高 ,科学性较弱 ,规范性也有待加强 ,这些都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在搜集、整理过去十年国内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输入、理论探讨和完善、语料分析三个方面对其做了一个全面的述评,由此可以看出隐喻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中国大陆关于古代传记文学的研究,经过1980年代的起步积累期、1990年代的发展繁荣期、2000年代的深化拓展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老生代、后老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散文研究成绩可观,这表现在背景与气氛的强大推动力量,散文研究者和问题意识逐渐凸现出来,学理性批评有所加强,创造性思维引人注意。不过,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观念的保守、论证的玄空和态度的粗率等方面,这需要新的一年有更大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3.
贺晓燕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4):58-65,76
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随着出土资料、契约文书及民间文献、口述史料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中,社会史已突破传统史学,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集合相关文献,对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进行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在实质上的异同及其面临的困境,初步寻求二者在研究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工》2011,(1):47-4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关于灰色收入课题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从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的隐性收入,用甩开GDP增速近20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飞奔,膨胀了91%,其中,20%位于收入金字塔上层的人们拿走了80%以上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不仅向世界开放了中国,世界也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英语文学研究者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美国文学。这里以中国期刊网为基础,以国内外国文学核心期刊为依据,通过研究文章的被引频次,初步概括总结了中国大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美国文学研究,提出了六大趋势,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17.
词汇的情感色彩指话语主体对待客观对象的态度、感觉、感情倾向等,包括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历时研究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某一事物所进行的研究。词汇情感色彩的历时特点包括:1)有些词的情感色彩在其产生的时候就打上了历史、文学或神话的烙印,这类词的情感色彩通常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大的变化;2)有些词的情感色彩有时代的特征,这些词的情感色彩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构词的角度和发展过程来看,Chinese一词的情感色彩是中性的,因为英语中几乎找不到与Chinese有关的贬义习语或表达方式。如果在具体的语境中,Chinese确实表现出贬义色彩,则跟话语主体,客体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有关,尤其是跟客观主体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由本刊“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策划、张明远等人撰写的《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综述》,终于出炉。尽管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与尝试。今后我们将每年推出一组学科年度报告,总结一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叶澜 《中学教育》2009,(1):3-6,13
“千舟险过万重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艰难历程和复杂体验的诗性表达,以此研究成果概述了我国基础教育30年改革全程的演化脉络和总体状态,系统阐述了如下基本观点:必须在当代中国社会与教育变革相互关系的意义上,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性质与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当代变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科学发展观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体现,是重视、支持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改革中教育科学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20.
王慧 《中国教师》2009,(19):18-2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索,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道路,大体呈现出如下趋势:工具人的隐退与目的人的浮现。具体来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上层建筑",主张教育为政治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