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倾听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必须倾听,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会倾听后,才能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才可以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而言,倾听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倾听教育是师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政工作者只有在了解大学生身心特征、学会倾听、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后,才能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内在依据。本文以倾听教育基本理论和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心理艺术的运用,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共情艺术、情感激励艺术、倾听和情景设计艺术、暗示艺术的巧妙运用,将会使学校思政工作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二者有机结合并产生实效的理论基础。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的年龄特性、心理特点也要求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中如能恰当地运用诸如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情景创设、倾听技术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可以收到良好实效与恰当的时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二者有机结合并产生实效的理论基础.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的年龄特性、心理特点也要求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中如能恰当地运用诸如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情景创设、倾听技术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可以收到良好实效与恰当的时效.  相似文献   

6.
张晓 《华章》2009,(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心理艺术的运用,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共情艺术、情感激励艺术、倾听和情景设计艺术以及群心理和暗示艺术的巧妙运用,将会使学校思政工作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应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为核心,完善面向学生群体的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明确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目标,结合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同时社会、家庭、学校要建立联动机制来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信息化引导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成为新型教育的引擎。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安排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以及如何克服网络信息化对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渐成为当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网络信息化对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并就如何顺应网络信息化发展浪潮,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和长远进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思政课程内容,还要求学生了解国家形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需要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有效策略将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顺利开展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思政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现阶段,我国中学思政教育工作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需求。为进一步合力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教师应积极做好探索与优化管理,为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中学思政教育中人本化管理工作开展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人本化管理工作的价值与应用要点,旨在促进落实思政教育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现状和成因研究,分析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搞清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认识制约思政教育工作前进的主要阻力;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进一步分析新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梳理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由于医学生培养周期长、医学人文知识教育的欠缺、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和青年医学生鲜明的个性原因,造成了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应当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做到陪伴学生、引导学生、包容学生、倾听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断探索新时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树立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从而制定科学教学手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交流平台,帮助辅导员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同时,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完善自己,为学生们做好榜样,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尚处在摸索创新的阶段,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应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将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开展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6.
思政教育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关系到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实效性。特别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并优化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及吸引力,使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凝聚力量、铸魂育人的基本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思政教育亲和力却面临意识形态、组织氛围、交流生态以及社会经济等层面上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结合思政教育亲和力内涵与形态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合理的提升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抓手。  相似文献   

17.
刘硕 《陕西教育》2020,(1):62-63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创新工作策略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简要分析网络媒体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其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价值,提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与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路径。基于信息化背景和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建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从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教育理念建构、育人目标、教育特征等领域,对其育人机制进行基本解读,并分析目前机制构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如改革推动缓慢、协同效应不足、价值观分歧、内部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根据突出的工作问题,提出思政协同教育平台搭建、思政教学与生活管理的协同育人、健全思政教育考核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难以满足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强化吸引力与时代感,把“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融合,革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0.
媒体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持,使得高校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思政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其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课程载体,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也给思政课带来较大冲击,为了落实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优化思政课程设计,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好思政教育对学生三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